初二电流和电路经典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8:00: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一. 教学内容:

电荷、电流和电路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 (2)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自由电子及元电荷的概念。 (4)了解电荷可以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5)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6)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7)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8)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二.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电荷

当物体相互摩擦时,物体内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失去电子变为带正电的离子,物体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原子变为带负电的离子,物体带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带正电的物体相互靠近时排斥。带负电的物体相互靠近时也排斥,带负电物体靠近带正电的物体时相互吸引。

3. 电路和电路图的画法:

① 电路元件的符号要用统一规定的,不能自造符号。

② 合理安排元件符号,使之均匀分布在电路中,具有对称性,符号不能画在拐角处。 ③ 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简洁美观,大小比例适中。 ④ 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 4. 电流:

①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路中有电流必须满足有电源和通路两个条件。

② 电流方向要分清电源外部电流是从正极到负极,而电源内部电流是从负极到正极。

(二)难点: 1. 两种电荷:

自然界中的带电体与绸子摩擦的玻璃棒,相互吸引,一定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反之与绸子摩擦的玻璃棒相互排斥,一定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相互吸引。 2. 验电器:

只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不能判断物体带电荷的性质。

3. 断路和短路是电路的故障。正常的电路在工作时是不允许存在这两种状态的。

(三)易错点: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它们的导电能力有较大差异。在某些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

三. 知识分析:

电荷

(一)知识要点 1. 电荷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 验电器

3. 电荷从哪里来

4. 自由电子可移动

(二)学法点拨

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要多观察与实验,以增强感性认识。 摩擦起电现象:一个与另一物体相互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荷”。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所带的电荷不同,为了区别它们,我们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电流和电路

(一)知识要点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二)学法点拨

学习本节的知识内容,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连接电路的操作性练习来认识电流和电路的关系,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在连接电路时要特别注意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电路连接得牢固,用电器上留有螺丝钉做成的接线柱,导线应接在螺丝钉上,用螺丝帽沿顺时针方向旋紧。

2. 通过辨认实物和科学探究来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同时增长生活经验,初步体验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用途。

3. 通过课后阅读和课外观察与调查,了解发光二极管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二极管可用来判断电流的方向。

【典型例题】

电荷

一. 摩擦带电的理解

[例l]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为什么带有正电荷?丝绸上应该带何种电荷?为什么?如果它们摩擦后,再使它们接触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思维分析:用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上带有正电荷,这是由于玻璃棒上的原子核外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了;因此玻璃棒上出现了多余的正电荷,因此带正电荷,而丝绸上得到了多余的电子,因此带负电荷,如果使玻璃棒和丝异种电荷,接触后,丝绸上得到的多余电子。又回到玻璃棒上,出现了电的中和现象,所以它们均为中性,不带电。

答案: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失去了电子。玻璃棒上带的负电荷数少于正电荷数,所以玻璃棒带有正电荷。

丝绸上应该带负电荷,因为丝绸与玻璃棒相互摩擦时,玻璃棒失去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上负电荷多于正电荷,所以丝绸上带负电荷。

将摩擦后带电的玻璃棒和丝绸相接触,玻璃棒和丝绸又都恢复为不带电状态。因为玻璃棒和丝绸接触时,丝绸上多余电子又回到玻璃棒上,发生了电荷的中和现象,二者都不带电。

变式引申:甲物体带正电,乙物体不带电,当甲、乙两物体接触后,乙物体带上正电,是因为( )

A. 甲物体多余的电子转移到乙物体上 B. 乙物体多余的电子转移到甲物体上 C. 甲物体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乙物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