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binger探路者朱清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3:25: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Harbinger探路者朱清时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病榻上的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校已走到十字路口。向左,是数年来盲目扩招造成的累累恶果;向右,是与国际名校看齐过程中的重重阻力。教育体系生病,家国与个人皆无法独善其身。当“蚁族”“就业难”等问题频频拷问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的时候,变?还是不变?这个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在与未来都密切相关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有一个人一直在寻找着“钱学森之问”的答案,终于在2009年,南方科技大学给了他一个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机会。他就是朱清时,前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11年世界重大事件中,南方科技大学开学在3月份的世界重大事件中上榜。无疑,当年的南科大和校长朱清时是媒体和舆论的宠儿,人们都知道朱清时是中国最具声望的大学校长和教育改革者之一,但是

有多少人知道他还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相信更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皇室的后裔、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蜀王之第二十世子孙。

每个人都是有很多面的,而朱清时经常展现的是他作为第一个扛起教育改革大旗的那一面,现在让我们认识一下科学家朱清时。 以书为友

1946年出生的朱清时童年都是在成都度过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之前曾在国民政府任文职,那个时候,在政党里做职员少不了入党。当时朱清时的父亲为了谋得一份工作,也没有考虑那么多,填了个表格就加入了国民党。结果在解放后,这成了说不清的历史问题之一。

解放以后,朱清时的父亲被认定是犯了贪污罪,全家就靠他母亲一个人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她(母亲)到工厂里面做工,然后回到家里头把工人的衣服包了去洗,挣很少一点点钱。我的童年跟现代人的童年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很少有钱,很少能吃好东西,只能维持生存,根本没有物质享受。”朱清时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

11岁那年,朱清时开始进入初中学习。母亲因为要节约一家9口人的生活开支,把家搬到了离成都一百多公里的县

城金堂定居。从此,朱清时就只身一人在成都第十三中学住校,开始了自立的生活。那时,课后和周末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为打发孤寂无助的时光,朱清时只能以书相伴,用他的话说:“书成了我唯一的伴侣。”因家境困难,无钱买书,他就到旧书店去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图书馆也成了他常去的地方,一坐就是一天。在书中,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里,给他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和乐趣。 初三时,化学和物理开始向朱清时展示出自然界无穷的奥秘。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朱清时,牛顿成为他第一个崇拜的偶像。他在牛顿的传记中读到有人曾问牛顿:“为什么你比别人看得远?”牛顿回答:“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头。”这句名言从小就鼓舞着朱清时努力学习,盼望早日登在巨人肩头,洞察新的科学真理。时至今日,朱清时虽然公务繁忙,但仍保持着爱读书的习惯。除科学方面的书籍外,他还涉猎文学、艺术、人物传记、社会科学、考古等内容。 至少要有真本事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学生崇拜的是科学家,因为当年的中国在大搞核物理和原子能,朱清时也不例外。由于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高考填志愿时他毫不犹豫报考了1958年建校的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在朱清时眼里,当初的中科大很像如今的南科大。当年钱学森提出来想建一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