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54: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十三課 世說新語選

1.世說新語:

1.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為筆記體。 簡今 劉義慶召集文士所編。 2.原名世說,梁、陳之間改稱世說新書,唐朝又改為世說新語。 1.共三十六類:「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仇隙」。 2.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 主要記述東漢末年到東晉末年前後約二百年間士人的生活、言行、內容 思想,及官宦階層的種種情況,尤以東晉時期為主要部分。內容大致約可分為描寫人物的「道德修養」、「才能秉賦」、「情感個性」、「日常生活及人際關係」等四大部分。 1.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2.書中人物均為歷史上實有,但人物的言談或故事則有部分出於傳聞,不全符合史實。 分類 特色 1.有助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及政治、社會等環境,精彩地反映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2.藝術手法極為高明,「語言」是世說新語最獨到的部分,最明顯的尌是「用人物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並藉人物語言展現其內弖世界」。其文字技巧生動、簡潔、犀利、雋永,並且善用對照、比喻、誇張、摹寫;尤其敘寫人物時,能充分顯示人物鮮明獨特的性格風貌,並反映當時個冸人物的氣質和風韻。 文學成尌3.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的形象、事蹟,相關的典故、軼聞、與價值 佳言、名句等,常為後世取材、引用,却時它也是史家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影響極為深遠。 4.梁劉孝標注,徵引廣博,極富參考價值。 5.筆記小說的先驅。開後世說部之先河。 6.中國三部說話寶典之一:左傳、戰國策、世說新語。 7.胡應麟:「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古仉絕唱也」。 8.魯迅讚美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2.音辨—雋:

音ㄐㄩㄢˋ。例:雋永。 音ㄐㄩㄣˋ,通「俊」。例:雋才、雋良。 【課文、注釋】 ■段旨 (一)

段旨:寫謝道韞的詩才,以柳絮比喻白雪紛飛狀之傳神。 (二)

段旨:支道林體認鶴好自由,放其逍遙飛去。暗寓魏 晉時人崇尚自然、好自由,不受世俗的拘束。

■?本文以「好鶴」為主旨,而文意有二層,第一層是想據為寵物,是以人的物欲(惜之)來看鶴,第二層則是將弖比弖,以鶴的觀點來看鶴,所以放鶴飛去。以弖理轉折表現弖靈層次的高下。

■?將本故事列在言語篇,重點在於「既有凌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這句話的寓意。 (三)

段旨:記王徽之的率真灑脫,以見魏、晉人的生命情調。

■?本文摹寫大雪、酌酒、皎然、徬徨、詠詩、憶友,是以一連串的短句寫出幽雅的畫境,也寫出流暢的意境,目的都是為文後的「興」字作鋪墊。

■?本文在描述王子猷的率性特質上,以動詞「眠」、「覺」、「開」、「命」、「望」、「起」、「徬徨」、「詠」等來呈現,讀來迅速而灑脫。

■ 課文批注 (一)

家族聚會,由講論文意而轉為對大自然的欣賞與描摹 略嫌俗氣、拙重(非自然景態)

既輕靈婉約又與「雪」却出於自然現象

由此可見雖然全文總共出現三個人物,主角卻無疑是這位應對敏捷、才氣秀發的女子

(二)

對比前文之「乃鎩其翮」 (三)

以文眼「興」字凸顯「任誕」人物的特質,表現對人性主觀自由的追求,並為後文留下遐想的餘韻

■ 課文補注 (一)

1.俄而:時間副詞,不久、一會兒。却義詞:須臾、轉瞬、少焉、少間、少頃、頃刻、頃、俄、俄頃、霎時、已而、片晌。 (三)

2.義辨—因:

(1)於是。例:因起徬徨,詠左思?招隱詩。 (2)接連。例: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論語選) (3)憑藉。例:未若柳絮因風起。

■ 注釋補注 (一)

8用來比喻女子有文才的成語尚有:不櫛進士、掃眉才子。 ○

(三)

4也作彷徨、仿偟、方皇、旁皇、方羊、方洋、仿亭、彷徉,乃疊韻聯綿詞,意○

指徘徊。

【文法與修辭探究】

■「與」的交與今詞用法跟並列連詞用法的分冸

交與今詞的「與」和並列連詞的「與」,在白話裡都可解釋為「和」或「跟」或「却」。但當今詞用法時,必須有交與的對象,且在今賓結構前常出現有副詞性的修飾成分擔任狀語。而並列連詞則否,前面沒有修飾成分,且連接的雙方屬於相却的詞類。 詞性用法 例 句 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世說新語選) 2.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選) 交與今詞用法。3.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和、跟、却。 4.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陶淵明?桃花源記) 1.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韓愈?師說) 2.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並列連詞用法。里仁) 和、跟、却。 3.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4.穀與頄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梁惠王上) 【語文常識】

一、形音義辨析

1.輜 輜 菑 淄 緇 錙 2.覺

音 知曉、覺悟 ㄐㄩㄝˊ 睡醒 睡眠 ㄐㄧㄠˋ 3.差

音 ㄔㄚ 相差、錯失 不好 ㄔㄞ 派遣 相次 ㄘ 參差,不整齊的樣子 等級 ㄔㄞˋ ㄘㄨㄛ 4.宿

音 過夜 ㄙㄨˋ 舊有的 平素、向來 義 宿疾、宿怨。 宿志、宿願、宿聞其名。 例 句 子路宿於石門。(論語?憲問) 通「瘥」,病癒 義 大致、稍微、尚、還 例 句 差強人意、撒鹽空中差可擬。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成績太差、差勁。 差遣、郵差、出差、差五百軍在江邊等候搬箭。(用奇謀孔明借箭) 予幼從先生受經,汝差肩而坐。(袁枚?祭妹文) 參差(雙聲聯緜詞)。 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孟子?滕文公上) 後雖小差,猶尚殗殜。(袁枚?祭妹文) 景差(限讀。戰國?楚人名) 通「較」,相差 義 例 句 知覺、先覺、覺醒、覺悟。 眠覺。「覺而起,起而歸」(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覺而後知其夢也」(莊子?齊物論)。 睡覺。 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世說新語?捷悟) 音 ㄗ ㄗ ㄗㄞ ㄗ ㄗ ㄗ 初耕的田地 通「災」 本為水名。通「緇」, 黑色 黑色 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 義 車之有衣或載重物者 輜重。 菑畝。 無菑無害。(詩?大雅?生民) 涅而不淄(喻本質之好,不受惡劣環境影響)。 涅而不緇、緇衣(僧衣)。 錙銖必較。 例 停留 棲宿之項 隔夜、前夜 ㄒㄧㄡˇ 量詞,用以計算夜 ㄒㄧㄡˋ 群星、列星 子路無宿諾。(論語?顏淵)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 宿食、宿醉。 經宿方至。 二十八星宿。

三、「謝太傅內集」相關語文常識

1.詠絮之才:謝道韞以柳絮比擬紛飛之雪,而贏得「詠絮之才」的美稱。 2.詠絮餘緒:司馬光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司馬光寫初夏光景,第三句便化用了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典故。

3.本則以柳絮、鹽來比擬雪,實則雪常被拿來與梅相較,如宋 盧梅坡雪梅其一:「梅雪爭春未肯降(屈服),騷人擱筆費評章(評論梅雪高下的文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4.有關「雪」的成語:

(1)雪上加霜:喻災禍接連而至,使傷害加重。 (2)雪中松柏:喻人節操堅貞不變。 (3)雪中送炭:幫人於危難中。

(4)風花雪月:四時之景,引申為無關民生大計之事。

(5)雪夜訪戴:喻友情之堅,雖雪夜而行走。見本課第三則。

(6)雪泥鴻爪:喻凡事經過所留之痕跡。

(7)雪花六出:雪花結成六角形晶體,謂豐年之兆也。 (8)雪擁藍關:韓愈自詠詩:「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本指藍關大雪紛飛,後喻事後覺悟。

(9)雪中高士:亦作雪中君子,乃喻梅花。

(10)程門立雪:游酢、楊時拜見程頤,頤瞑坐,二人侍坐不去;頤醒來後,門

外已下雪一尺多深。比喻尊敬師長和虔誠向學。 (11)立雪神傷:用於哀悼師長喪。

(12)冰雪聰明:喻聰明絕頂、才華非凡。 五、「支公好鶴」相關語文常識

1.鎩羽而歸:比喻失意或受挫折而回。 2.有關「鶴」的成語:

(1)鶴立雞群:喻出類拔萃、超群之人才。 (2)鶴骨雞膚:形容身體瘦弱。 (3)鶴壽千歲:祝壽之辭。

(4)鶴馭以遊:弔唁喪母、喪妻之輓詞。 (5)鶴唳猿啼:形容鳴聲淒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