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401K计划对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的启示20140229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5 9:26: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美国401(K)计划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设计的启示

殷 俊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税收政策的激励、人才竞争需要、企业年金基金的增值水平等因素都对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产生影响,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什么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速度没有预期的快?美国401(K)计划与我国企业年金计划有何异同,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问题。 企业年金与401(K)计划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目前我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尚未设立相应的单位养老保障计划,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会出现“教师年金计划”、“公务员年金计划”和“军人年金计划”等,因此,我们把这些年金计划统称为“职业年金计划”可能更好一些。

401(K)计划只是美国众多职业年金计划中最重要、规模最大的一种企业养老金计划,实行缴费确定型个人账户积累制。401(K)计划由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缴费和投资收益免税,只在领取时才征收个人所得税。雇员退休后养老金的领取金额取决于缴费的多少和投资收益状况。企业年金与401(K)计划都属于企业养老保障制度,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属不同层次的保障形式,如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美国的联邦社保基金(OASDI)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存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企业年金是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需要的企业保障制度。

我国企业年金是在借鉴美国401(K)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两者相同之处主要体现为:都采用个人账户积累制,都是单位与职工共同缴费,退休后养老金的领取金额取决于缴费的多少和投资收益状况等。但是,两者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税收优惠不同,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制度环境不同等。

企业年金与401(K)计划在养老金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发达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在规模和保障程度上都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老年人与普通人一样,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便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由于美国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都高于中国,因此,以401(K)计划为代表企业年金计划的覆盖率和积累水平都高于中国的企业年金计划。从美国投资企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美国企业年金规模迅速增长,1950年,美国年金计划的资产只占金融资产的3%,1984年一跃增长为16.7%,,2001年美国退休金资产总额突破十万亿美元达到10.89万亿美元,其中401(k)计划总资产为1.76万亿美元,占总资产的16.16%,2008年401(k)计划资

产增长为2.32亿万美元。从整体状况来看,目前美国企业年金退休金计划占美国人退休之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0%(其余40%来自于公共年金,20%来自于个人储蓄与投资),其中高收入阶层退休员工的企业年金与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70%,远超过公共养老金提供的30%的收入;而低收入阶层退休员工的退休金与其他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5%,公共养老金占总收入的85%,而且这一收入比例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相比美国的平均企业年金收入占退休金比重40%以上,平均公共养老金收入只占退休金的20%的情况而言,中国企业年金收入只占退休金收入的6%左右,公共养老金收入却高达60%;美国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占在职职工的比例超过25%,而中国这一比例不到2%,这表明中国养老现状过于依赖国家统一提供的社会养老,企业年金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可减轻老龄化带来的财政压力。目前中国已确立了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共同构成的“三支柱体系”,以应对老龄化的冲击。基本养老保险是由政府立法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险,在老龄化日益加重导致赡养率提高的情况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将是一个沉重负担。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实现养老保障责任由国家向企业和个人的部分转移,对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过去主要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其他为补充的制度,随着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它将不再是对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因此,我们现在很少再把企业年金称作“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了。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条件及其路径选择

中国目前较高替代率(退休金占在职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直接制约着企业年金的发展,如果不降低公共养老金替代率,企业年金就没有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增长高于退休金增长,原来公共养老金制度保障水平也随之相对降低,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公共养老金的替代率水平实际下降更快。此外,工薪阶层隐性收入增长的速度高于工资增长速度,也会导致实际公共养老金替代率的大幅降低,这为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创造了条件。

大多数中小型私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数私营企业主对企业年金持消极态度。同时,商业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运营效率的不确定性较大,人们对其管理水平、风险的承受能力感到担忧,这些因素将阻碍中国企业年金的商业化模式的快速发展。此外,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劳动力对企业的选择权较小,而企业对劳动者的选择空间较大,这种状况不仅使企业压低了劳动力价格而且不会主动建立企业年金计划,这就需要外力的干预来实现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中国可选择“半强制性”企业年金制度。首先,在所有企业实行强制性公共年金计划,如果企业自愿建立企业年金,可以根据其企业年金替代水平,申请抵减公共年金的部分缴费,这样公共年金替代率就逐渐降低

并过渡到企业年金替代率增长。中国可采取这种方式,在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替代率逐渐降低的同时,发展企业年金制度。 美国401(K)计划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从筹资模式看,企业年金有两种类型:缴费确定型(DC)和待遇确定型(DB)。美国企业年金制度的选择与政府管制方式密切相关,DB型计划的缴费义务和受益权相互分离,意味着DB型计划的委托人并不一定是最终的受益人,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会产生外部性,投资收益的剩余索取权需要政府参与监管,因此,DB型计划就内在地需要政府较高程度的干预。政府干预是有成本的,如果政府不能忍受一个较高的管制成本,就要退出使管制成本不断增长的路径,转而扶持能够使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的DC型年金计划,这就是美国政府为什么选择支持DC型401(K)计划原因。

401(K)计划涉及内容较多,下面仅就几个重要的问题谈谈401(K)计划给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启示。

首先,中国应给予企业年金计划更多的税收优惠。我国企业年金是在企业缴费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即税后缴费式,而美国401(K)是在年金领取环节征收个税即递延纳税式。现假设一些基本条件,对两种税收方式进行比较来考察给职工带来的利益差别:假设职工在两种方式下各向企业年金账户中存人1000元人民币,资本收益率恒为6%,整个时期内税率为15%,20年后退休支取。那么税后缴费退休金方式享受投资收益免税和积累期间税收递延的税收优惠,但需在最初投入1000元时纳税,企业年金方式从最初投入1000元时即享受税收递延优惠和积累期间的投资收益免税的优惠。税后缴费式提款时的现值是2726.07元,扣除税款后的净值为2444.66元;延税企业年金提款现值是3207.14元,扣除税款后的净值为2726.07元,因此税后缴费退休金账户增值率为6.35%,企业年金账户增值率为18.59%。截止2012年底,中国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数为5.47万个,职工数1847万人比上一年度增长170万人,积累基金金额4821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251亿元,平均2012年度每位职工向企业年金账户存入6773.15元,那么届时每人平均缓收1015.97元个税税额,但在20年之后能回笼3258.36元税收,并使每位职工多享受1906.03元的收益。由此可见延税式企业年金计划对对企业职工和政府税收管理来说是优惠最多,吸引最大的方式。

我国之所以没有在个人退休领取年金环节扣缴税款,主要是受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和税务机关征管能力的制约。如果对企业年金在领取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税务机关不仅要具有完备的个人收入信息和健全的征管机制,而且要有全国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相对美国401(K)的延税制,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较小,税收激励的作用微不足道。当然,享受税收优惠也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只有那些符合条件的员工和企业年金计划才能享受优惠。 其次,发挥资本市场对企业年金制度的支撑作用。采用完全积累模式的401(K)计划其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只有依靠资本市场才能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因此,不断规范、完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