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的案例1-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3 11:32: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个员工工作分析的案例

下面,我将我做过的一个员工工作分析的案例与大家共享。

在工作实践中,这样的情况很普遍:有的员工工作十分投入,十分认真,但是工作效率不高。

1998年时,我们南京金和已经成为南京规模较大的一家IT企业。当时有十几个业务人员,业务人员的素质相差不大,但业绩差异十分巨大。其中最明显的两个人,员工小王与员工小李,他们一个月的绩效有5倍之差。但在对全部员工的调查问卷中,大家一致认为小李比小王更吃苦,更认真。于是我对两个人作了一周5个工作日的跟踪。当时我们南京公司规定是上午8:30上班,下午17:30下班,中午休息1小时。一周跟踪下来的情况如下:小王平均是8:21到公司,小李是8:05到公司。

◆小王一天的工作情况

到公司后花5分钟时间做卫生工作,然后开始电话联系新客户。平均到9:40分电话联系结束,这期间平均打电话为21个,找到对方负责人的电话为15个。

9:40~11:00,处理前一天老客户的成交单据,同时预约下午的老客户拜访。

上午11:00~11:40以及下午13:30~14:30,平均又有大约18个开拓新客户的电话,找到单位负责人的电话为12个。

14:30~17:00,外出进行客户的约定拜访,平均走访4家客户,成功拜访(指能见到分管业务的负责人)平均为3。6家。

17:00~17:30,回公司处理一些杂务,下班离开公司的平均时间是17:43分。

◆小李一天的工作情况

到公司后平均花15分钟时间做卫生工作(其中还会帮其他同事做一些事)。

8:20开始处理前一天老客户的业务事务,平均处理1小时,到9:20结束。

9:20~11:50,电话联系开拓新客户的工作。其间,平均打34个电话,成功找到单位负责人的电话为9个。

13:20~17:10,走访老客户,平均走访5家,平均成功访问为1。2家。

17:10~18:30,回公司处理一些杂务,平均下班时间为18:35分。

对小王、小李的专业业务掌握进行了综合测试,小李得91分,小王得84分。对小王、小李的沟通技巧进行了面试,5个评委,小李得81分,小王得89分。

我对小李电话访问成功率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小李电话开拓新客户的时间,正好是多数客户的负责人外出办事的时间,而小王打电话时间多数客户的负责人还在公司。小李走访客户没有事先预约,所以成功率低,多数客户的负责人不在,仅有的一点成功率也多是在下午17:00左右的最后一两个拜访中出现的,而小王的走访多是事先预约的。我认为以上两点是小王、小李业绩差异的主要问题。

根据这一结论,我让小李先调整工作时间的分配,采用小王的工作时间分配形式。调整后,经过一周的磨合,到第二周,发现小李的成功率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工作量反而有了一些下降。电话开拓新客户的数量为每天36个,成功数上升到22个,客户走访量仍是5家,成功率上升到4家。两个月后,小李的业绩已经达到小王的90%。

上面这一案例,说明员工的工作行为对员工的工作业绩是有较大影响的。

企业管理,就是要能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来调整与引导员工的工作行为,在行为习惯中形成公司的管理文化。

讨论:

1、 结合本案例,谈谈对工作分析的认识?

2、 工作分析是对员工行为的记录吗?为什么?

从一个招聘案例:看高级职位的设计

笔者曾全程观摩过深圳金领世界招聘,它从某种意义来说可以代表华南区域高级人才需求动向于最高水准,然而众多知名企业与猎头公司在聘任过程中对职位的幼稚理解与无序组织,反映出这些知名企业在人力资源基础管理上的理论与实践欠缺。笔者从中摘取了一个案例,希望通过与读者共同分析方案解决过程,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一些基本方式方法,并在深层次上探究人力资源部门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角色转换。

蹩脚的招聘

A公司为一传统产业上市公司,隶属于B集团,由B集团公司控股。今年伊始,C投资公司通过控股并托管B集团从而间接控制A上市公司。C投资公司资产逾30亿元人民币,目前控股多家海内外上市公司,近年来在国内主要是以证券市场运做为主,较少涉足产业经营。在入主B集团后,C投资公司公开高薪招聘派驻B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并且委托多家知名猎头公司代为寻找。其中一家著名的猎头公司开列的条件如下:

1.年龄在32~40岁之间,硕士以上学历

2.五年以上大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至少担任三年人力资源总监 3.熟悉中国劳动人事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4.熟悉中西文化,西方人力资源理论

5.富有团队精神和战略眼光,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和沟通能力 6.年薪20万以上

表面看来,这家猎头公司给出的资质要求较为明确,按图索骥即可。然而对于应聘者来说,仍然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这里有许多标准难以有效量化的原因,关键还在于招聘方并没有给出详尽的岗位工作内容、流程描述与工作目标要求,而这对于一个真正懂行的人力资源总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她)要借此判断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能力特点能不能胜任工作,这涉及到聘任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判断自己是不是最为合适,而不一定是最好的人选。笔者在与C投资公司的接触过程中,发现C公司对要招聘什么样的人力资源总监,自身实际上也模糊不清。C公司虽然在道理上明白人力资源总监这一职位的重要,然而并不能明确人力资源总监及其所属部门在公司经营战略及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能明确其真正的工作内容与流程及工作目标要求,因而就难以对这一职位提出客观的评价与要求,从而导致整个招聘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招聘周期过长,招聘费用加大,在社会上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并且难以设计、实施与此高管职位相对应的岗前定向培训和工作铺垫,导致不能理性规避其工作过程中由于能力原因及工作失误造成的失败风险,加大了聘任失败的可能。我们最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在聘任过程中却最容易发生,即聘任失败不是由于应聘者工作能力与人品的原因,而是由于应聘者的个人专长与岗位工作要求不相匹配,从而导致工作不能有效开展。这无论对于用人单位还是应聘者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实际利益与机会损失。

鉴于此,笔者对A、B、C公司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明确所要聘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