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模式现状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5:00: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养老模式现状

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式下,养老问题不仅是老年人口的福利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即将到来,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模式正在向新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主流养老、机构养老、旅游养老、迷你型家庭养老模式的分析,揭示了现阶段中国养老模式的多维变化及未来养老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两种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其他一些养老模式一般都是从这两种基本养老模式衍生出来的。

(一)传统的居家养老 困难重重

居家养老是与社区养老相对应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指人进入老年阶段后,居住在家并由子女或其他亲属负责照料生活,实质上是将人的养老问题全部由家庭自我解决,从而是一种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与自助行为获得老年生活保障的机制。中国是奉行居家养老的国家,不仅历史上将“养儿防老”视为天经地义,即使进入现代社会,除少数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依靠国家或者乡村集体供养外,居家养老几乎仍然是所有中国人的自觉选择。2007年中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中,与亲属同住的户占70.9%,在主要生活来源上,除了有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的老人外,90%以上的老人主要靠家庭成员供养。除目前享受国家五保户政策的530.8万孤寡老人由国家建立相应的敬老院集中供养或者国家发放补贴由其邻里帮助照料, 其他独居老人和老年夫妇即使子女不在身边也很少选择住进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与习惯。

然而,近年来,这种传统与习惯已经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直接且显性的影响——家庭内部的老年供养需求持续增加而供养来源持续减少,造成居家养老供需日益严重脱节,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便日益难以为继。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和老人高龄化现象突增了人们的养老需求,尤其是服务照料需求。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越过50岁、60岁之后,又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获得的平均71.4岁提高到现在的73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岁。人口学家预测,到2050年时,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可以达到85岁, 越来越多的老人进入高龄行列,在老龄化速度大大快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同时,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增长速度又大大快于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人口老龄化与老人高龄化同时并存,构成了少有的人口年龄结构现象。

另一方面,家庭规模小型化又使居家养老的供给能力急剧减弱。照顾生活不便的老人,对于多子多孙的大家庭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负担,因为在多子女家庭结构中,子女间互相监督、相互制衡, 彼此间往往会达成一种默契或隐性的赡养父母协议,老人多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俗话“家有老人便是福”说的便是这个道理。但是,如前所述,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三十多年后、家庭规模普遍小型化的今天,对于家庭来说,便是一个日益难以完全承担的负担。

(二)社区养老的好处

围绕着“六个老有”形成全方位的服务系列,社区居委会的站、点和街道的中心要相辅相成,互成网络,服务内容要逐步覆盖住养、入户服务、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项目。入户服务的内容要逐步覆盖家务整理、生活照料、送餐服务、陪护服务等方面,并通过入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福利服务档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社区养老的服务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日常生活服务

日常生活方面的服务主要包括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日间照料主要是指家人将无人照料的老年人送到托老所,时间可以是几小时或几天,最长一般为两周,这期间老年人由专职的工作人员照顾。英国的托老所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全国各地约有600多个托老所,可提供3万多个位置。我国也应拓展这方面的服务,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以解决家人照料不足的问题。上门服务也称居家服务,是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主要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室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服务内容。以上的老年人接受这一服务。这种服务形式在我国也应大力推广,老年人可以不脱离自己所熟悉的环境而得到照顾。 (2)医疗保健服务

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是社区养老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老人服务是香港最早引入社区照顾概念的领域,因此香港在为老年人提供社区服务方面的经验已是相当丰富。香港为老年人提供的社区医疗服务主要包括,在各医院门诊部设立老人门诊优先服务,为65岁以上的老年病人安排优先就诊,设立老年人日间医院,开展健康护理服务,设立老人疾病治疗的专科病室。内地应吸取香港比较好的做法,完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今后我国的社区医疗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应包括:了解和掌握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意外伤害的预防、自救、他救;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服务,疑难病症的转诊,急危重症的现场紧急救护及转诊;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等等。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即为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提供治疗和护理;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等等。 (3)精神生活服务

精神生活方面的服务主要是为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而提供的服务。服务的主要内容是:陪老人聊天,文化交流、旅游等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社交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举办书法、棋牌、歌咏等比赛活动,丰富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等等。中心定期举办学习班、文娱康乐等活动,促进老人与社会的紧密接触。英国各个社区经常举办各种联谊会,经常带老年人到乡间去郊游,人们自愿组织起来和老人们交朋友利用休息日和他们谈心,地方政府每年还帮助老年人外出度假。天津南开区在为老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有12条街在街道和居委会中专门设立了170多个“聊天站”,还有17条街和16条街分别建立了93个老年人文娱团体和216个老年文化

活动站。

社区养老服务应按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将社区养老文化娱乐服务、卫生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综合起来,同时将负责组织、管理社区养老产业的专职人员以及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专项服务的人员纳入服务网络,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实现连锁化、规模化规划。 (三)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 中国养老新模式

中国的居家养老已经陷入困境,但又不可能彻底放弃居家养老的传统;中国老年人既对超越家庭之外的社会力量有日益强烈的需求,又不可能完全接受机构养老方式。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进行中,家庭规模急剧缩小、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及人们的家庭观、就业观的变化,共同弱化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它不仅在事实上已经损害了许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老年人因缺乏额照料而自杀或者死在家中不被人发现的极端个案。因此,尽管经济保障确实重要,但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不只是一个经济来源问题,日益重要的将是日常生活的照料及相关社会服务的供给问题。

中国在解决老年人口的经济来源方面,可以借鉴甚至直接采取国外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如养老保险制度、老年津贴制度等),但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却必然要考虑老年人的现实需求与传统取向的平衡。本人认为,“居家养老 + 社区养老”模式将是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并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养老模式,这是一条以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兼容西式机构或者社会化养老成份的中庸之道,也是中国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理想之路。

居家养老 + 社区养老模式的实质内容是让老年人居住在家养老,同时接受家庭之外的社区养老服务。其显著特点是尊重中国的现实国情与家庭养老的文化与伦理价值,尽量维护家庭的养老功能,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服务来弥补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最终目的是在尊重老年人偏好的条件下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不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与社区,并尽可能地调动生活自主性。因此,“居家养老 + 社区养老”模式,既是传统的居家养老的延续,也是传统居家养老的升华,是加入了社会化与现代化因素的居家养老,它在减轻了家庭成员负担的同时,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与偏好,可以提供给老人以更周到、细致的照顾。因此,应当让“居家养老 + 社区养老”模式成为中国人安享晚年的主流方式。

让“居家养老 + 社区养老”模式成为主流的养老方式,不仅符合传统习惯,而且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如很高的城乡居民的房屋自有率。在中国,农村居民几乎都拥有自己的房屋,城镇居民的房屋自有率也已经超过80%,率居全世界之冠,远远超过一直在60%上下波动的日本房屋自有率和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前69%的美国房屋自有率;同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居住条件已得到了极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由1978年的3.6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8平方米,许多地方还远远超于此。 利用个人宽敞的自有房屋养老既是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可以在有效整合家庭与个人、政府与社会各种资源的基础上,重新配置养老供给责任在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间的格局,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