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一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2:34: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整体设计

加速度是力学教学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中较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的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习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教材先列举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并且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通过飞机起飞和炮弹射出过程的具体数字运算引出平均加速度,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同时指出了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中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的关系.通过瞬时加速度得出直线运动的这一物理运动模型.在学习加速度概念后,又通过上节课学习的速度时间图象进一步说明怎样在图象中找到加速度,让学生通过速度时间图象加深对加速度概念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是对图象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变化率是生活中的常用概念,教材在“科学漫步”栏目中深入、细致地介绍了一般情况下的变化率,有助于学生理解速度是位置的变化率,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要想正确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可是,学生首次碰到加速度概念时是刚刚考入高中不久,不少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难以理解加速度的意义和定义公式.为了降低难度,现行教材均把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合为一节,只限于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只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定义、公式、意义、单位、方向.没有研究加速度的测量方法,没有讨论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没有涉及加速度的成因,只在以后各章节中才把加速度的概念逐步扩充到一般变速运动中的瞬时加速度.因此,在确定加速度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教材处理的这一实际情况,逐步到位,不能一步到位.否则,教学目标制定过高,学习难度太大,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易于在学生中产生物理难学的心里障碍,对今后的物理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当然,也不能把教学目标制定得太低,这是不利于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 教学重点

1.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象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时间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2.掌握其定义公式和单位.

3.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一致. 4.区别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值定义法,进一步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通过对速度变化快慢描述的探索过程,体会一个量的变化与变化快慢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 1 页

1.本节在物体运动快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 2.通过探索用比值定义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毅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砝码等.

3.课前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速度变化的例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1-5-1两幅vt图象,供同学们交流讨论,并设疑对比思考.指导学生对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认真观察,找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图1-5-1

学生归纳总结出: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秒变化5 m/s.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 s变化5 m/s. 引导学生体会速度的变化有快有慢,我们今天学习的加速度这一概念就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问题导入

普通的小汽车和高档跑车的速度都能达到200 km/h,但它们从静止到具有这一速度所经历的时间不同,高档跑车经历的时间要远小于普通的小汽车.哪个速度的变化快呢?速度变化的快慢是衡量汽车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 影片导入

利用课件视频资源,依次大屏幕播放下列影片片断:

2

万吨货轮起航,10 s内速度增加到0.2 m/s 火箭发射时,10 s 内速度能增到约10 m/s

以8 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在急刹车时2.5 s内能停下来

以8 m/s的速度飞行的蜻蜓能在0.7 s内停下来

图1-5-2

在以上片断中,各物体的速度都发生了变化,你怎样才能比较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呢? 推进新课

一、加速度

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赛车、高速列车、自行车、运动员等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谁的速度“增加”得快?如何来表示增加的快慢?

课件展示:依次展示三个速度表格,分析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 表一: 时刻/s 甲v/(m·s) 乙v/(m·s) 丙v/(m·s) 丁v/(m·s) -1-1-1-10 20 10 35 50 5 25 30 30 35 10 30 50 25 20 15 35 70 20 5 交流讨论:若物体在所用时间一样的情况下,速度改变大的物体速度改变得快.

点评: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例子入手,先比较相同时间内的速度改变量,为不同时间不同

第 2 页

改变量作知识铺垫.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正是物理学探究规律的顺序. 表二: 轿车启动 5吨货车启动 10吨货车启动 初速度(km/h) 20 20 20 末速度(km/h) 50 50 50 所用时间(s) 7 38 50 学生认知观察表中数据并交流讨论,若在速度改变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比较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速度改变得越快.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提高学生根据数据表来概括总结规律的分析能力.

教师设疑:若如下表所示,既无法用第一种方法,又无法用第三种方法比较,怎样比较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认真观察表三,通过计算说明这四个物体哪个速度改变得快. 表三:

A自行车下坡 B公共汽车出站 C火车出站 D飞机在空中飞行 初速度(m/s) 2 0 0 300 末速度(m/s) 11 6 20 300 所用时间(s) 4 3 100 10 很明显,这几个运动物体速度的改变量不同,速度改变的快慢也不同,且速度增加大的不一定就增加得快.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怎样描述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例如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可以用A、B两点坐标的变化除以所用时间即速度的大小来描述位置变化的情况.

点评:利用速度的表达式类比,力求使学生猜想到可以用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用时间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教师设疑:在表三中,A物体在4 s内速度从2 m/s增加到11 m/s,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增加的快慢呢? 交流讨论并总结:用物体速度的增加量除以所用的时间来描述这段过程中物体速度增加的快慢.

如果用符号a表示物体速度增加的快慢,Δv表示物体的速度的变化量,Δt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应如何用公式表达A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呢? 结论:a=

?v11?222

= m/s=2.25 m/s ?t46?022

m/s=2 m/s 320?022= m/s=0.2 m/s 100300?3002= m/s=0

10=

教师指导学生依次完成表三中B、C、D的计算:

?v?t?v 对C:a=

?t?v 对D:a=

?t 对B:a=中的a=

2

上述方法就是变速直线运动中,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其

?v式是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基本定义式.在国际单位中,加速度的单位是 ?tm/s,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