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8:48: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二、聆听《划龙船》
1.民间风格导入。
设问: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端午节)
在这一节日许多地方有赛龙船的民间风俗,你见过吗?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一位爱国诗人?(屈原)
2.讨论:赛龙船时,船上这么多人怎样才能划得动作一致、整齐?我们来实践两种形式比较一下,哪种更有利于调剂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使动作划一?令;B.演唱号子(教师范唱《划龙船》)
3.初听《划龙船》。
设问: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征?
讲解:上节课讲了独唱与合唱。这首歌是领唱与齐唱。什么叫齐唱?(许多人唱同一曲调)请看教材上的图解。 声乐演唱形式介绍——齐唱
1.图解:
(1)几个脸部。表示有两个以上的人都在同时唱歌。 (2)图形谱。表示同一曲调。 2.问题研究:比较研究。
(1)齐唱与独唱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齐唱与合唱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划龙船》是一首劳动号子,这种体裁的歌曲往往是“一领众合”,能统一节奏、齐心协力参与劳动,提高劳动效益。
4.复听《划龙船》。合着歌曲做划船动作,在齐唱衬词处合着音乐用打击乐器加强其气氛。注意动作的统一、整齐。
5.分组讨论设计表演,每组要选出一位“指挥”担任“领唱”。 6.表演展示。各组出一位评委委员组成评委会。 合着音乐,各组同时表演,评委打分。
(评分标准:气氛紧张热烈,精神面貌奋发向上,动作整齐。) 7.评委点评,宣布评比结果。
8.分组设计自选(自定)劳动项目,编创节奏及号子。 9.展示表演,评委点评亮分。 10.小结:中国民间“水上的歌”。三、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聆听《船歌》、《水上音乐》、《划龙船》,表演《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五首作品,感受音乐对“水上的歌”主题的描绘,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二、欣赏二重唱《船歌》,了解二重唱形式及曲调波浪形进行的走向知识。
A.口
学习内容
聆听《水上音乐》、《船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小螺号》 跟伴奏带演唱
二、聆听《水上音乐》
1.作品创作背景介绍导入。
18世纪早期当时英王乔治一世举行庆典,大型游艇在伦敦泰晤士河上游览,宫廷乐队船为其奏乐助兴。亨德尔为其写的《水上音乐》。
2.初听主题音乐,感受乐曲的富丽豪华情景。
设问: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受?请联系乐曲的创作背景,想像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3.板书主题音乐曲调(将3/2改为3/4)跟琴哼唱谱例。(放慢速度其效果是一样的。) 4.欣赏乐曲第一部分的音乐。
设问:这一主题曲调出现了几次。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名称?用乐器演奏的姿势来表示。
(教师可用教材中的乐器图作提示:弦乐,圆号,小号。) 5.聆听全曲。
设问:当第一部分的音乐再次出现时请举手,请分析乐曲分为几部分? 三、聆听《船歌》 教学基本要求
1.音乐形象导入:听乐曲引子部分。
设问:这音乐片段给你什么感受,你想像这是怎样的形象?
2.揭题:介绍《船歌》是歌剧主题歌。在音乐会上听到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顺带介绍体裁(详见教材分析)。
3.欣赏管弦乐《船歌》。
设问:你有没有好像坐在船上的感觉?为什么?
4.唱一唱教材上的主题①,并画出图形谱后半部分。讲解波浪形进行。 设问:从图形谱旋律线条的行进,我们给它取个名。我们学习上行、下行……
5.从主题①旋律波浪形进行分析,现在我们就回答上一个问题的“为什么”,即为什么好像有坐在船上的感觉。
6.复听管弦乐《船歌》,身体可随音乐的起伏大小作摇晃,犹如人在船上的情景。
7.这首作品的原作是女声二重唱,听听二重唱的演唱形式——欣赏二重唱《船歌》。(由于该歌主要是描绘爱情的情节,在教学时不必讲内容,主要是介绍一下二重唱的演唱形式。)
8.二重唱演唱形式图解:两个男生脸部代表两个人,两个图形谱表示两个曲
调同时行进,结合为一体。
9.小结:这两部作品是外国音乐家表现的“水上的歌”。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情况,下课。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一、聆听《船歌》、《水上音乐》、《划龙船》,表演《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五首作品,感受音乐对“水上的歌”主题的描绘,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二、唱好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三、作曲调填空创作练习,并自编歌名与歌词。学习内容
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创作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小螺号》 跟伴奏带演唱
二、学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时代歌声导入:今天要学唱的是一首唱了半个世纪的经典少儿歌曲,这首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唱过,也许都会唱,学会后可以去与他们一起合唱。
2.聆听《让我们荡起双桨》范唱。 设问:你听过这首歌吗?你能哼唱吗?
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它是影片《祖国的花朵》插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一首优秀的二声部童声合唱歌曲,曾获1980年第二次少年歌曲评选一等奖,至今仍传唱不衰。
3.再次聆听歌曲。4.学唱曲调:
往往稍有印象的老歌,唱的准确性较差,所以为了学好这首经典的少儿歌曲要认真学好曲调。
(1)用2/4拍的指挥划拍法来唱准曲调的节奏,重点是弱起节奏、后半拍起唱等。开始时应放慢速度,在准确、稳速的基础上再提速。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及分句处的换气。 (2)学唱可分两个部分,分开学习,先齐唱部分,后合唱。必需在一部分准确、流畅的前提下,才能进入下一部分。可分小组学习,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
(3)注意曲调进行的走向与声音的力度强弱成正比例,使声音有起伏,更形象地表达“荡”的情景。
(4)二声部合唱,要告诉学生做到唱自己声部听另一声部曲调,要取得声音的协调和谐。在曲调和谐的基础上用“呣”音的发声唱,进一步取得和谐的效果。
5.学唱歌曲:
要求学生跟录音,看着歌曲哼唱。对歌曲整体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
(1)在曲调准确、流畅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歌唱。 (2)课堂上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3)边学唱、边听录音范唱,要求能背唱第一段歌词。 (4)深入其境,有想像、联想的,有感情的演唱、处理歌曲。 6.自编伴奏表演歌曲。 三、创作歌曲的练习
1.完成二首短曲的曲调填充创作。
2.从现有的素材来分析应该是大调式或宫调式,但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先给以限制,而是应该让其发挥,适时指点,指导也从感性、曲调通顺出发,而不从理性的调式上去分析。 3.根据曲调的意境及分句长短创作相应歌词,试唱——修改——试唱。
4.学生以个人创作为主,相互交流为辅。教师以鼓励学生的热情为主,适当点拨为辅。重在参与,强化过程,淡化结果。
5.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情况,下课
第五课 童年的回忆
教 学 目 标
.从外国音乐作品《彼得与狼》、《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并回忆自己童年唱过的歌,进行相互交流。并进行表演。
.表演《白桦林好地方》(包括伴奏),并编创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唱一唱,用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红蜻蜓》。
.初步(非理性)选择结束音填入句尾,感受乐段的终止式。再次做好曲调接龙的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教 学 内 容
聆听《彼得与狼》 教学基本要求
.该作品采用朗诵和音乐交替进行的方式,并以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性节展开,所以吸引学生聆听是不成问题的。但该作品演奏的时间较长。达20多分钟,因此复听一次,在一节课内是有困难的,所以在一节课内只能听一遍。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内容,要求大家仔细听音乐,并提出以下要求:
看着教材上的图,仔细听,什么乐器代表哪一角色,用线连接起来。 每人准备一张纸,边听音乐边画出童话音乐的过程图。这样以便听完后自己
讲故事、做表演。
在听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动作相互交谈,但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影响他人
.聆听《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件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讲出故事情节
聆听。同样也要求教师不要插话,也只能用动作与学生交流。片段做即兴表演。
.听完后,组成七人一组(宜学生自由组合),并各自担任其中一角色,听音乐.插放其中一片段,如最后彼得用绳套把狼套住→结束,学生根据音乐的情节发展,七人一组作即兴表演(或讲故事)。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含时间及学生情绪),可适当调控次数及形式。.小结:了解苏联儿童的童话故事及各类西洋乐器的音色。
第二课时
表演《白桦林好地方》 教学基本要求 .回忆导入
设问:你能回忆你童年最有印象的某一地方的景色吗?例如我曾去过上海外滩,对那里的黄浦江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生讨论。(为最后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创作作铺垫美。
设问:歌中唱出哪些赞美的调句.学唱曲调:
关于拍号。歌谱的拍号为2/2拍,在教学时,原则上不必讲解该拍号,教师
可简单一笔带过,要求学生按4/4拍号来学唱歌谱即可,并用4/4拍指挥图式来学唱。
教师范唱曲调。要求学生找出曲调中相同或相似乐句(或乐节)。 学生自学曲调。用4/4拍指挥图式。 .学唱歌曲。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表演歌曲:
用力度记号表演歌曲的意境,即开始用“f”,表达对家乡的歌颂和自豪感。在
最后7小节的尾声衬词处力度渐弱,表现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配器伴奏烘托情绪。首先是用旋律乐句演奏伴奏声部(该旋律乐器根据班级实
际,可以用口风琴,也可以用竖笛或其他旋律乐器),这需要单独练习。其次是打击乐器四个声部。每一声部基本为固定节奏型。但要注意四个声部的配合协作。
完整地表演歌曲;唱歌与奏乐。唱歌的人数要大于伴奏人数,其比例是4∶1
左右。可交换进行,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体验整体表演的效果。
.创作歌词。
每人(或小组)创作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填入并进行试唱。如上海的学生可创作“黄浦江好地方”:黄浦江好地方,上海人的家乡。那里有大轮船自由游荡,两岸的大好风光我将要再回还。
第三课时
.欣赏加拿大民歌《白桦林好地方》范唱。这是作者对自己家乡“白桦林”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