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导学案 教师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1:59: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长恨歌》导学案 教师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难点: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课前预习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是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所说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

孟子原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于古人为友。

这被称为一种“作家批评”或者“传记批评”,现在此很多人反对这种阅读的方法。例如英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艾略特就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不应当着眼于诗人,而应当着眼于诗篇。”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

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回眸(móu) 粉黛(dài) 骊(lí)宫 霓(ní)裳(cháng) 临邛(qióng) 鼙(pí)鼓 仙袂(mèi) 衣钿(diàn)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绰约(chuò)

2、知人论世:白居易:字 乐天 ,号 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著有《白氏长庆集》。

3、背景简介:《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4、题为“长恨歌”,“恨”为何意?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恨”为沉重的遗憾。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读者都有恨。李、杨二人真心相爱,却不能长相厮守,落得人仙两茫茫。诗人、读者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二、自主阅读

1、参照课下注释,自读《长恨歌》1遍。

要求:用笔标出读不准、读不懂的地方(语意、句意不 懂的地方可小组内解决) 2、听名家诵读。 要求:

(1)听准字音。

(2)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情感。

3、再次自读诗歌1遍。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结合注释,

梳理诗歌大意。

第二课时 文本赏析

梳理诗歌大意。 1、层次划分: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线,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请从故事情节上划分诗歌的结构,理清情感的脉络,并试着用诗化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各层次的大意,看看谁概括得最好最准确。

第一部分,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本段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 【思考】这段文字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表现在哪里?说明了什么?

(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思考】生离死别和缓歌慢舞之间是什么关系?

(“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第三部分: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

【思考】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 【温馨提示】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

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

【思考】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诗人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小结: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到极致。如此,才能够突显“长恨”。 2、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唐明皇:荒淫误国而忠于爱情的君主形象

杨贵妃:妩媚恃宠、对爱情执着忠贞的命运悲惨的女子形象

3、《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

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4讨论诗歌典型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艺术特色有 A叙事描写 抒情融为一体

B运用想象的艺术手法

C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D 刻画人物形象细致生动 5、达标检测

1、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天长地久有尽时, 。 (2) ,温泉水滑洗凝脂。 (3) ,惊破《霓裳羽衣曲》。 (4)夕殿萤飞思悄然, 。 (5)行宫见月伤心色, 。 (6)春风桃李花开夜, 。 (7)玉容寂寞泪阑干, 。 (8) ,此恨绵绵无绝期。 2、课堂练习与巩固

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为结束,有什么作用?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教学反思

1、反复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理解。当代诗人于坚曾说:“一首诗是一个语言的场。”诗歌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感情、意境、内涵的理解。

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会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