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9:02: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在五年级上册的基础上,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我们”的意识的形成,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祖国、民族的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一、内容简介: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 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 第二单元 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 不屈不饶的中国人;第四单元 日益富强的中国人。五年级教学内容几乎涵盖思想品德、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这种综合性的内容是分别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家庭——社会——历史”这条主线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二、本册教材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

1、引导儿童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形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关心他人的生活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能够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能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有开放的国际意识;让他们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了解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5、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教学策略 1、以生活为本”的课程观。 新的课程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惟一途径就是进行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景,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围绕“战胜自我”的主题,学生自行寻找活动主题,有的想了解别人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有的想收集身边的同学、老师和家长亲身经历的事情;有的想从网络、书本中搜索相关个案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调查的内容,选择具体对象,设计采访问题,还请一个小组专门跟踪记录,随时了解每组活动的动态。最后,整理记录并总结活动的过程。 学生视野相当开阔,在校内采访同学和老师,回家粘着父母问这问那,还开展假日小队,上街去采访。通过采访、追踪、调查等种种方式,学生了解身边的同学、老师是怎么样战胜自己,挑战自己。 课前的调查,使封闭的课堂开放了,使课堂教学的内容生动了、活化了,在刚才两个片断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看到他人眼中的我,看到了家长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展示平台上,学生也找到了自己的亮点,这样的课堂就是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课堂。 相信这个过程已经在触动学生的心灵了。他们自主参与、实践,自主思考、创新,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品德课堂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2、走向“重过程体验”的教学观。 新课程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过程,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教师的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根据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3、走向“教材的创生者”的教材观。 “教材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固定化的文本,它不可能随着教学情景的变化而‘自我生长’。但是,教学却是不断生成的??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鲁洁语)

4、走向“对话”的师生观。 当双方进行对话时,彼此之间就会有交流或感触、有肯定或否定、有再现或创造。 (1)对话就必须要学会倾听:不仅要注意倾听老师的话,也要注意倾听同学的话。倾听了,对话才能有针对性;倾听了,对话才能产生共鸣;倾听了,对话者才能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 (2)在倾听

中要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倾听学生的情感和 态度,倾听学生的理想和追求,倾听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如此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心灵的对话。

5、走向“重发展性评价”的教学评价观。(1)给所有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不是只让少数学生“展示”他们的“风采”,而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具有的独特价值,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鲁洁语)。(2)展示性评价要面向全体,要让学生感受成功,这是展示性评价的根本。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3)评价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特点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