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完整解读与教学建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1 20:35: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完整解读与教学建议

这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完整解读与教学建议,共2万多字。此文既反映出我对教材编写思路和意图的尊重和理解,更是“为儿童全生活着想”这一母语教育理念在教室课程规划和设计上的体现。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 01

一个思维导图看清第一单元全貌

(点击图片可放大)

02

怎样进行单元解读和教学设计 ●单元解读路径:

从整体到局部【整体把握单元内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梳理不同板块内容,关注重点读写目标,理清板块之间在目标落实上的联系→大体掌握每一项具体学习内容及承载的学习目标,创造性梳理内容学习先后的逻辑顺序(参看思维导图)→按照重新组织的学习顺序,细致解读每项学习内容】 ●关于“双线组织”:

双线指的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严格来讲,人文主题没办法成为一条“线”,只能是一个一个的点,是“立德树人”的一个个成长点,它们没有先后序列关系,很难从人文主题上梳理出逻辑关联性和层次性。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人文就自自然然存在于母语学习当中,不必特别为其安排学习内容和活动。语文要素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策略、习惯等多个方面,教材已经在每个单元的导读(导学)中明确列出,主要突出了读和写这两条轨道。读写能力的形成,由易到难,由散

点到综合,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所以解读一个单元时,要明确它在整本书、整个学期(学年段)中的位置,也就是要“思前想后”。 ●解读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理解在三年级一开始就安排校园主题单元?三年级的学生与一二年级相比,对校园的理解有什么区别? 2、这个单元里的三篇文章除了落实语文学习的常规目标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外,还有哪些发展性学习价值?如有没有必要向学生推介吴然的作品,要不要读一读泰戈尔的《新月集》。

3、这个单元的学习可以并应该为师生带来一段怎样的教室课程生活?

4、这段课程生活的评价量规是怎样的?需要哪些学习证据作为学习评价的依据?

●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为中心;运用系统思维;建构有联系的课程生活(不是简单的读与写的联系,而是多维度的联系,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做到母语教育“为儿童全生活着想”。)。 ●教学设计愿景:

清晰的学习目标达成路线图;创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室课程生活。 03

单元整组解读

一、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单元

首先,这是新学段(第二学段)的起点。看新学段的第一个单元有什么特点,最好与二年级下册的教材做一下比较。通过比较,有这样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单元开篇多了一页单元导读,这导读是给老师看的,更是给学生看的,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要学什么,要达成怎样的学习目标。二是习作单独作为一个板块呈现,不再如二年级那样将“写话”放在语文园地当中。三是课文分为了两类: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四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被“交流平台”取代,不再安排“我爱阅读”。作为教师,这些变化都要看得见,而且要在第一个单元——新的语文课程生活开启的时候,对这些变化进行思考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母语学习发展价值在哪里? 第一个变化,我觉得它契合了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自我建构的需要。学生走过了低年级的浪漫,开始向比较理性的自我认知过渡,在学习上,应该逐渐学会根据具体的目标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老师把目标藏着掖着的学习,即使有趣,对于学习主体而言,始终是盲目的,是不会有自我管理活动生发和参与的。这一变化是我个人最欣赏的。我在自己的教室课程探索和实践中,就已经在这方面尝试了好几年——每周会为学生提供一份“母语学习周计划”,让学生清楚接下来的一周要学什么和达到哪些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鞥明明白白地展开学习活动,就能有目标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第二个变化,是相对于第一学段而言的,也是相对于原人教版教材而言的,它不仅仅是努力体现习作教学本身的课程序列化,也强调了“写”和“发表”的重要性。读再多的书,增长了再多的见识,涵养了再好的性情,不会观察和思考,不会用清通、适切、准确、得体的语言来表达,终究成不了“自己”。第一次习作,聚焦“体会习作的乐趣”,是科学的目标设计,因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新任务的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内驱力,意义的理解是其次。第三个变化,主要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的,体现的是方法的迁移运用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交流平台”替代了“识字加油站”,既是重点学习目标的升级和转变,也是教室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方法和基础,还是对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梳理和内化。 作为新学段的起点单元,它还通过编排形式以及教师在准确以及创造性理解基础上的教室生活实践,给学生以后如何更多地自主性创造自己的母语学习生活,提供了认识、方法和策略、习惯等方面的示范。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对以后的母语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也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第二,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新起点,对校园生活的认识开启了新的体验和评价模式。认知发展的新起点体现在多个方面,选择校园生活恰恰是最适合的一个方面,这是学生体验最真切的“境遇”。一二年级的学生心目中,自己的校园生活,甚至自己班级的学习生活就是他们认为的校园生活的全部,他们也缺乏反思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到了三年级,身心的发展之外,无论是生活探索范围的扩大还是随着阅读带来的视野的扩大,都让学生有了突破原有认知的需要。通过校园生活主题单元的开启,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生活探索开去,了解到不同校园的同与异,在对比中发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了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对学校的想象和期待;从故事中学习反思自己在校园、在课堂中的角色、姿态和责任…… 第三,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起点。第二学段是学生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实践向逻辑思维实践过渡的阶段。将单元学习主题和重点目标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带着目标去学习,就是在帮助学生体验一种有依据、有逻辑的学习。例如,让学生聚焦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涉及了言语思维的发展需要——把要表达的意思充分地表达出来,是需要语言运用的策略的,语言积累的价值就在于能创生出属于自己的新鲜感的语言。包括口语交际(分享“我的暑假生活”),包括习作(“猜猜他是谁”),都更突显出言语逻辑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有了逻辑思维的陪伴甚至管理,言语思维的品质就会一步步提升,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输出性的表达,都将拥有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期待,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批判精神的萌芽也有赖于此。

二、这是一个学习目标清晰而科学的单元 正如前面谈到的第一个变化,也正如我在第一篇文中的思维导图上所呈现的,这是单元直接呈现出来的重点学习目标是清晰的,也是很科学的。清晰既表现在导读中明确表述了出来,也体现在每项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如第一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