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9 6:31: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2014年研究生课程进

修班(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招生简章

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领导干部,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特举办中国史和民族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面向全国招生,欢迎广大在职人员来校深造。

吉首大学拥有文、史、哲、理、工、农、医、经、管、法、教育等十一大学科门类,现有本科专业57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可招生二级学科硕士点77个,专业硕士点1个;有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个。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全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学校还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办学50多年来,学校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90000余名。学校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务实作风”为培养目标,着力开展以“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为体系的“立人”素质教育。近5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共获国家级奖项70余项,省部级奖项120余项。毕业生秉承“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践行“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办学精神,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过硬作风,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近5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3%以上。

一、学院简介

学院由历史学系和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组成,是系所合一的教学科研单位。历史学系有一个历史学本科专业。历史学专业创始于1986年,最初为专科专业,1999年升格为本科专业。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前身为民族文化研究所,创设于1982年。1998年调整为民族学研究所, 2004年更名为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下设有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影视人类学中心,酉水流域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南长城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与文物鉴定室等机构。2004年历史系和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独立为教学科研单位,2005年合并成立为历史与文化学院。

历史与文化学院拥有历史学本科专业和民族学、专门史两个专业硕士点,其中民族学于2004年招生首届研究生,专门史于2007年招生。民族学和中国史分别于2010年、2011年升格为一级学科硕士点。

我院的民族学学科系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全省文科才两个)、湖南省重点学科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吉首大学的龙头学科和博士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的建设填补了湖南省民族学学科建设的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学科重点建

设生态民族学、历史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四个二级学科。中国史系我校的重点学科。该学科重点建设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四个二级学科。

我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我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人。博士7人人(博士后2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6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人,兼职博导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5人,外聘有台湾、香港、美国、日本、韩国等外籍专家12人。

学院学科科研特色突出,成果丰硕。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开展科学研究。2000年以来,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5项。省部级各类项目40余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署科研项目各1项,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合作科研项目各1项,福特基金1项。研究经费500余万元。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世界民族》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了“生态人类学研究丛书”、“文化与田野丛书”、“吉首大学民族学研究文库”、“百苗图研究丛书”、“历史民族志研究丛书”、“历史人类学文献典籍研究丛书”和“国外人类学民族学经典著作翻译丛书”等学术专著50余部。建立了14个田野工作基地和田野资料库,

学院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多次主办或参与国内和国际的重要学术会议,参加了2009年7月昆明的“世界人类学大会”并主办了分会场“跨文化的生态安全对话”,同时与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音乐舞蹈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系我院民族学学科的共建单位。音乐舞蹈学院于2004年10月成立,其前身是创办于1984年的民族音乐科和1996年建立的艺术系。学院现设有音乐学、舞蹈学、表演3个本科专业。其中,音乐学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舞蹈和表演专业分别为省级和校级特色专业。支撑上述专业的学科群建设特色鲜明。其中,音乐学与舞蹈学一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参与共建的民族学一级学科为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其中,音乐学、舞蹈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二级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音乐与舞蹈方向)已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18人,讲师22人。近年来,学院分期分批将教师选送到维也纳音乐大学、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著名音乐学院以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著名院校学习。还常年聘请Franz?Donner、王立平、胡松华、贾作光、董锡玖、宋祖英等国内外一批资深专家、名师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师资队伍的专业、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较为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目前,学院已成为湘鄂渝黔边区艺术人才培养的中心,是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研究、保护、开发和创作

的重要基地。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系我院民族学学科的共建单位。美术学院建于1988年,座落于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张家界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教学成果丰硕,学科特色比较突出的学院。美术学院现有美术学(师范)专业、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下设公共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学院现有教职工4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学院拥有完备的教学科研条件,能够满足广大学子的求学需要。

美术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先导,注重教研教改,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美术学院以美术学、艺术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学三个学科为中心,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建院以来,我院老师承担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21项,校级课题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80余篇,承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7项,其中省级教改课题1项,校级教改课题16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共出版专著5部,教材8部。我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着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正在形成。

二、报名条件

1、品行端正,遵纪守法;

2、具有本科学历且有一定的工作经历; 3、年龄不超过45周岁,身体健康。

三、学习资格审查

1、申请人填写《吉首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报名登记表》(吉首大学研究生处网站下载)一式二份,学历、学位证、身份证复印件及一寸近期免冠照片2张,送交历史与文化学院;

2、吉首大学研究生处进行资格复审;

3、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只是一种进修经历,不具有研究生学籍。

四、招生专业和方向

(一)民族学

1、生态民族学

本专业设有以下四个研究方向:生态民族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水环境民族学、生态安全与生态维护研究、本土生态知识研究。致力于探究民族及其文化存在、延续与发展的生态基础,澄清民族文化与所处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制衡关系。力图借助民族文化的运行与创新,适应与重构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作出有效的调控与管理,以维护生态的安全,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集中于生态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文化与生态关系研究、区域生态史、区域性生态知识,区域性生态灾变,区域生态维护与资源利用研究等方面,同时侧重于生态民族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2、历史民族学

本专业设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史、民族政治史和民族民间文献。主要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及相互关系,重点是探讨民族历史的文化背景及其机制,分析民族历史的演进与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通过阐释民族历史的文化动因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轨迹,以及它们的区域特征,努力建立“区域史”视野下的民族历史的文化分析模式。主要进行民族区域开发史、民族历史文献、民族政治、宗族与社区组织、民族政治文化史、土司制度、多民族社区变迁等领域的研究。

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本专业设有以下四个研究方向:经济民族理论与方法、民族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民族生计方式与产业发展研究、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分野,不同民族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在产品需求、制度保证、消费心理和财产配置上有明显差异;各民族所拥有的资源又各不相同,在文化的规约下其资源配置与经济行为的差异将造成生产成本的不同。本研究方向是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基础上,将民族文化差异引入人类经济活动分析的范畴,从文化的视角审视不同民族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的差异。探明不同民族经济规律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使之成为能支持发展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

4、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本专业设有以下四个研究方向:艺术民族学与艺术遗产研究、民族音乐理论与音乐教育研究、民族舞蹈理论与舞蹈教育研究、民间美术与设计艺术研究。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等)研究的学科。该学科研究方向坚持“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用“平民”的视角去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以具体的民族区域或具体特定的文化艺术事实为单位进行的田野调查对象,以文化相对性观念去审视民族民间日常生产生活中“文化艺术”的价值与意义。该方向主要致力于民族艺术遗产保护、民族艺术史、民族艺术开发与利用、民族音乐舞蹈、民族宗教艺术、民族艺术美学、民族艺术文献、民族艺术传承与变迁、民族装饰艺术、民族民居、民间手工艺制作等领域研究。

(二)中国史

1、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中国历史文献的形成与发展、整理与利用进行研究,并进行理论说明的一门学科。它以历史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尤以西南明清民族文献为研究重点,将文献学理论与史学研究以及史学史、史学思想史等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任务是为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丰富而信实的资料,特别是在搜集、鉴别史料上为之建立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和良好的历史文献运用条件。

2、专门史研究

该方向主要侧重于民族社会生态环境变迁、民族区域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近代中国政治与社会思想等领域的研究,揭示某个或某些民族文化和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特点和规律,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反映区域社会,知识、观念和信仰变化的历程,努力结合学科的田野调查资料,形成学科自身的诠释方法和特色。

3、中国近现代史

该方向拟在跨学科理论与方法视野下,主要侧重晚清及民国政治、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重要思潮和思想人物、民族国家建构以及近现代民族关系互动等展开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注重社会中层与下层的学术关注,重视田野调查及田野资料的运用,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 4、中国古代史

该方向立足西南民族社会,面向全国,努力结合本学科的田野调查资料和文本文献资料,主要对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移民、职官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关系与土司等问题展开研究,揭示中国古代民族社会变迁、制度结构、文化与信仰等方面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努力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范式。

五、课程设置

按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开设课程。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位课考试成绩需达70分,非学位课考查成绩需达60分,方取得相应学分。

(一) 民族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如下表:

适类别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用研究学学开课学期 春 秋 备注 时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