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抛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6 18:49: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耕地抛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近几年来,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南方山区农村,耕地抛荒现象已成逐年蔓延之势,大面积全年抛荒、杂草丛生的现象随处可见,只种一季中稻的隐形抛荒现象已成常态,“双季稻”已逐渐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名词。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造成我国粮食的实际产量逐年锐减,在我国非粮食主产区,现在农民手中的粮食仅能维持一家人一年的吃饭所需,根本无余粮可售,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国家粮食储备的严重不足,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耕地抛荒现象的愈演愈烈,已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关注,先后出台了许多遏制耕地抛荒的政策和措施,但这些政策和措施,仅仅停留在行政命令的层面,可操作性不强,与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本不符,只是对基层乡镇干部又上了一道紧箍而已,对抛荒耕地的农民无任何约束力,所以收效甚微,毫无意义。

要怎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耕地抛荒呢?我认为,只有从耕地抛荒现象中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找准相应的对策,才是唯一的出路。

耕地抛荒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外出务工人员剧增,农村劳动力锐减。

改革开放初期,各类企业聚居在沿海几省,因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所需的工人不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远远多于企业的用工所需,因而,绝大部分的农业人口仍然只能在地里刨食,人多地少,不会产生耕地抛荒现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平稳运行以及社会经济大大步发展,不管是沿海还是内地,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且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引起用工需求急剧增大,企业招工从选择性录用向招工难转变。加之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拉动内需,又开工许多重点项目,导致用工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这一切,为农村外出务工

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条件,绝大部分15至60岁的农业人口,为了挣钱养家,消除自家的贫困状况,纷纷走上了外出务工之路,最终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

这些人中有的把耕地甩给年迈的父母,有的把耕地转租给亲朋戚友,没有父母或无亲朋戚友或亲朋戚友不愿租种的则只好听其荒芜了。

现在的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虽不能说十室九空,但十户有九户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则是不争的事实,举家外出已司空见惯。大部分家庭里除了七、八十岁的老人就是在九年制义务阶段读书的孩子,举家外出户的房子被青苔和蒿草紧紧地包围着。

年迈的老父老母们,已扛不动锄犁了,他们流着泪,扶着自己年幼的孙子孙女,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土地慢慢荒芜了?

二、种田收入过低,农民失去了种田积极性。

农民种一亩田,正常的情况下,需300元左右耕田费、300元左右的种子、农药、化肥、农膜、水费等费用以及200元左右的雇工费用,累计投入成本800元左右。年景好的话,种一亩早稻按每亩收获700斤计算,可卖800元左右,种一亩中稻,按每亩收获1200斤计算,可卖1500元左右,种一亩晚稻,按每亩收获900斤计算,可卖1080元左右。农民种早稻基本保本,种中稻可赚近一倍,种晚稻略有盈余,如果把自己的人工加进去,则全部亏本。因此,农民都不愿意种田了,种田的积极性空前缺失,要种也只愿中一季中稻。

综上所述,农民种田只能是解决了吃饭问题,也就是说,解决了“温饱”中的饱字,至于温,则只能从农业以外的行业中解决了。如果从事其他行业的收入远远高于种田收入,农民会自动放弃种田,那么,耕地也就荒芜了。

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土地耕种无法实施。

目前,农村的水利设施,大都兴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水利设施在在兴建时一般都是土法上马,设计不合理,质量不过关,运行几十年,病态百出,绝大部分的小一型、小二型水库,漏洞百出,

成了病险水库,根本不能也不敢蓄水。与之配套的干渠和支渠,大多用石块和泥土砌成,水冲雨淋之后,慢慢塌掉了,根本无法通水。大雨来时无法防洪,大旱来时无法灌溉,现有的水利设施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灌区内曾经水旱无忧的良田又成天水田,耕地抛荒也就成为了不可避免。

四、惠农补贴激活了农民潜在的惰性。

目前农村的惠农补贴种类繁多,除了粮补、直补,还有综补、油菜补贴、玉米补贴、单季稻补贴、双季稻补贴等,这些补贴加起来,一亩田可达200-300元。这些补贴均以“一卡通”形式直接发放到农民的手中,不管农民种没种田,都照发不误,还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克扣惠农补贴。

农民是一个最讲实惠的群体,他们从“一卡通”中取出近300元的补贴,加上准备投入农业生产的800元左右的本钱,买回粮食,完全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何必还要去累死累活种田呢?这么简单的算式他们是算得出来的。

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只有身处忧患中,才会积极进取,同样的道理,农民只有在温饱受到威胁时,才会拼命去耕种,才会惜土如金,责任制初期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现在好了,政府给补贴了,不要种田也有饭吃了,还有谁愿意去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打打牌、聊聊天、逛逛街岂不更好?所以,政府的各项惠农补贴激活了农民潜在的惰性,为农村造就了一大批懒汉,耕地抛了荒也不再心疼了。

五、新生代农民没有种田技术和种田兴趣。

现在的农村,那些刚走出初中、高中校门的学生,是一群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喂饭长大的孩子,虽然十多岁了,可除了读书以外,他们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技术一窍不通;有的孩子,看着自己的长辈做农活很辛苦,从心底里厌恶农业生产,根本没有种田的兴趣。

这种态势的长期存在,势必导致农业生产后继无人,随着时间的

推移,现在仍在耕种的农民会因年老而退休,年轻人因厌恶或不懂技术而退出农业生产第一线,耕地抛荒势必会愈演愈烈。

遏制耕地抛荒的对策

一、“废井田、开阡陌”,强力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

经过97年以前的几次大调整,农村的耕地,特别是水田,被分割成若干个小块分给不同的农户耕种,广袤的田野阡陌纵横,井田片片。这些井田既不利于耕种,又浪费了大量的耕地。为了守住耕地拥有量逐年增加、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这两根底线,国家必须根据目前农民不愿意种田或应付式种田、耕地浪费现象日益严重的实际,出台相关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力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具体做法是:经科学规划后,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将耕地进行大规模平整,修建与之配套的水利设施和耕作设施,并由政府提供农业机械设备;将平整好的耕地交给那些农业技术水平高、热爱农业生产的人耕种,,进行统一经营;农民以现有土地入股经营或有偿转让;惠农补贴维持现状。

这样做至少有六大好处:

一是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土地平整后,纵横的阡陌没有了,井田不见了,无形中增加了耕地面积;那些不能耕种的低洼地、水淹区和小山丘经平整后,可以变成良田,耕地面积得以增加。

二是有利于遏制耕地抛荒。集约化经营后,耕地统一管理,统一耕种,耕地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耕地抛荒将成为不可能。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农民之所以纷纷走上外出务工之路,是因为单纯靠种田已养不活一家人。如果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农民以现有土地入股经营或有偿转让,会有一笔收入,加上各种惠农补贴资金,自己再拿出一点,就能解决吃饭问题。吃饭问题解决了,耕地也不会抛荒了,农民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就能够安心地外出务工,或从事自己喜欢的其他行业。这样一来,农村劳动力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农民通过从事二、三产业,将会获得远远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随之改善,农民的家庭经济状

况改善了,社会经济也会得到长足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

四是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特色农业的兴起。目前,农业生产是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的,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或者因年龄偏大而接受新鲜事物缓慢,导致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无法推广;特色农业因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而不能形成特色,农业效益增幅不大。如果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经营者会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技术、品种和模式,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将变得十分简单,特色农业也会特色纷呈。

五是有利于节约水资源。现阶段,农业灌溉以户为主,分散实施,自家的水田满了,便任由水流入小溪,流入河中,造成了农业用水的极大浪费。耕地集约化经营后,耕地实行统一灌溉,农业用水实行统一管理,能有效地防止农业用水浪费,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六是有利于保护耕地。耕地实行集约化经营后,农民随意占用耕地建房成为了不可能,废弃耕地的现象也会杜绝,保护耕地的目标就会得以实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还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中老年人,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丧失劳动力,最终退出农业生产第一线,那些新生代的农民因不懂技术或不愿意种田而自动放弃农业生产,这种状况,最终会导致我国的农业生产在不久的将来,将后继无人。而消除这种状况的根本办法就是强力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这也是我国农业今后的出路所在。

二、调整惠农补贴资金的使用方法

国家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其目的是为了减轻农民的农业投入成本,提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则走了样、偏了向,那些耕地抛荒了的、占用耕地建了房的、耕地被国家征用用于公益设施建设的,等等,其各类惠农补贴照领不误,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谁种田谁受益的本意,违背了国家的初衷。

国家取消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确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感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