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9:04: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公差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

第一章 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

第一節、 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

第二節、 量 块

第三節、 机械式量仪

第四節、 随机误差的特性与处理

第二章 表面粗糙度及形位误差的实验内容及方法指导 第三章 螺纹综合测量实验指导 第四章 齿轮测量实验指导

学 时: 2学时

课 题: 一、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

二、量块

目的任务: 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学会选择并组合量块。

重点难点: 测量方法分类、测量工具度量指标;

量块的按“级”测量和按“等”测量; 量块的选择及组合

教学方法: 讲授

第一节 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

一、测量的一般概念

技术测量主要是研究对零件的几何参数进行测量和检验的一门技术。

所谓“测量”就是将一个待确定的物理量,与一个作为测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他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测量对象、测量方法、测量单位和测量精度。

“检验”具有比测量更广泛的含义。例如表面疵病的检验,金属内部缺陷的检验,在这些情况下,就不能采用测量的概念。

二、长度单位基准及尺寸传递系统

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度,首先需要建立统一可靠的测量单位。公制的基本长度单位为米(m),机械制造中常用的公制单位为毫米(mm),精密测量时,多用微米(μm)为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m=1000mm 1mm=1000μm 使用光速作为长度基准,虽然可以达到足够的准确,但却不便于直接应用在生产中的尺寸测量。为保证长度基准量值能够准确地传递到生产中去,在组织上和技术上都必须建立一套系统,这就是尺寸传递系统。如表1-1为我国尺寸传递图表,它体现了我国尺寸传递的全过程。 表1-1 尺寸传递系统

三、测量工具的分类

测量工具可按其测量原理、结构特点及用途分以下四类: 1. 基准量具:①定值基准量具; ②变值量具。 2. 通用量具和量仪:它可以用来测量一定范围内的任意值。按结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固定刻线量具 (2) 游标量具 (3) 螺旋测微量具 (4) 机械式量仪 (5) 光学量仪 (6) 气动量仪 (7) 电动量仪

3. 极限规:为无刻度的专用量具。

4. 检验量具:它是量具量仪和其它定位组件等的组合体,用来提高测量或检验效率,提

高测量精度,在大批量生产中应用较多。

四、测量方法的分类

1. 由于获得被测结果的方法不同,测量方法可分为:

直接量法 间接量法

2. 根据测量结果的读值不同,测量方法可分为:

绝对量法(全值量法)

相对量法(微差或比较量法)

3. 根据被测件的表面是否与测量工具有机械接触,测量方法可分为:

接触量法 不接触量法

4. 根据同时测量参数的多少,可分为:

综合量法 分项量法

5. 按测量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所起的作用不同,测量方法分为:

被动测量 主动测量

五、测量工具的度量指标

度量指标:指的是测量中应考虑的测量工具的主要性能,它是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的依据。 1. 刻度间隔C:简称刻度,它是标尺上相邻两刻线之间的实际距离。 2. 分度值i:标尺上每一刻度所代表的测量数值。

3. 标尺的示值范围:量仪标尺上全部刻度所能代表的测量数值。 4. 测量范围:①标尺的示值范围 ②整个量具或量仪所能量出的最大和最小的尺寸范围。 5. 灵敏度:能引起量仪指示数值变化的被测尺寸的最小变动量。灵敏度说明了量仪对被

测数值微小变动引起反应的敏感程度。

6. 示值误差:量具或量仪上的读数与被测尺寸实际数值之差。

7. 测量力:在测量过程中量具或量仪的测量面与被测工件之间的接触力。 8. 放大比(传动比):量仪指针的直线位移(或角位移)与被测量尺寸变化的比。这个比

等于刻度间隔与分度值之比。

六、测量误差

1.测量误差:被测量的实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即δ=X–Q

式中:δ—测量误差;

X—实际测得的被测量; Q—被测值的真实尺寸。

由于X可能大于或小于Q,因此,δ可能是正值、负值或零。这样,上式可写成 Q=X±δ

2.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即测量误差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