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选修3-6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4 15:21: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2015·湖北黄冈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强烈不满的原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的历史意义。

解析 第(1)问,紧扣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如国际联盟“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这引起日本的不满;而国联又“没有命令日本撤军。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这又引起中国的不满。第(2)问,开罗会议协调了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开罗宣言》的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有利于中国收回日占领土,提供了法律依据。 答案 (1)中方:所谓的新满洲国是中国的领土,把满洲国变成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严重维护了中国的主权。

日方:满洲的主权仍属于中国,与日本把满洲变成其殖民地的愿望相违背,损害了日本在满洲的既得利益。

(2)三国加强了对日作战的合作,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中国收回被日本窃取的领土,有利于中国的国家统一,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为了激化英法和德意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厮杀,与一向视之为

“战争贩子”的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鼓励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英法。这种损人利己的策略是苏联一贯奉行的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材料二 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凶险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与纳粹德国签订的。这次苏德谈判之所以取得突破,主要在于慕尼黑会议后欧洲政治局势演变中双方的战略考虑。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的观点,并指出材料二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这种损人利己的策略是苏联一贯奉行的民族利己主义政策”“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回答;第二小问,材料一的评价从苏联角度,材料二从苏德双方来评价。第(2)问,结合苏德双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史实回答。

答案 (1)材料一的观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民族利己主义政策,企图祸水西引。

材料二的观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特殊背景下签订的,暂时有利于苏联,长远来看不利于反法西斯斗争和世界和平。

方法:全面、辩证、客观、历史地看待历史问题。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苏联的备战赢得了时间;但丧失警惕,致使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助长了侵略野心;推迟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2015·河北邢台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特勒并没有制定征服世界或关于别的任何事情的计划。他认为,别人会提供机会,并且他会抓住它们。……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别处寻找那个提供机会的人,这个机会希特勒会利用的,而那个人也就这样给走向战争以第一推动。显而易见,尼维尔·张伯伦是这一地位的候选人。 材料二

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着座位上仅剩下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最后一顶帽子是英国。作为“病人”的英国手中拿着一把与“牙医”希特勒手中一样的钳子。

(1)提供“机会”给希特勒的是什么事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结合史实分析漫画反映了英国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解析 第(1)问,由材料看是张伯伦给了希特勒机会,所以是慕尼黑阴谋。分析“原因”时从提供机会和利用机会以及世界形势分析。第(2)问,“变化”回答时注意突出“变”字,“原因”从德国和英国角度考虑。 答案 (1)事件:慕尼黑阴谋。

影响: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高了希特勒的威望;削弱了英法两国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地位,给希特勒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变化:由绥靖政策到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德国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日益暴露;维持大陆均势;保护自身利益。

4.(改编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枪炮沉没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洋只用于贸易交往,人们在阳光下可以到处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麦克阿瑟

材料二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也许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

——丘吉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麦克阿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是如何践行材料中的名言的?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即战争意味着灾难,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第(2)问,首先搞清楚材料二中的名言是“宽恕,但不忘记”“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依据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的和解最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思想。 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大悲剧,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要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不断巩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

(2)法德两国摒弃前嫌,实现和解,共同促成欧洲一体化建设。 5.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