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0:12: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知识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提出以下几点策略:运用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和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运用学生某些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运用古诗词、谚语中的地理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运用学生自己搜集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知识;地理教学;高中地理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知识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运用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和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观察到各种地理现象,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所有这些地理现象都是学生生活知识的一部分。笔者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举例、图片展示、提问等方法,把这些生活知识引入到地理课堂,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创设了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如在教学“对流雨”时,要用到这样一个知识:在热带地区或温带夏季的白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达到过饱和,从而成云致雨。学生往往

不了解“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时,周围上空的冷空气会下来补充”的事实。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一类现象:冬季,当浴室的门窗开启一个小缝隙时,我们常常看到温度较高的水汽总是从缝隙的上方飘出浴室,而洗澡的人总是感到冷空气从缝隙的下方钻进浴室。上课时,笔者充分利用学生都有的这一生活体验,让学生回忆、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逐步提高了学生观察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二、运用学生某些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

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常常产生各种生活体验。由于这些生活体验是学生自身在活动中产生的,因此非常熟悉。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入这些生活体验,采用类比、比喻等教学方法建构新的地理知识,认识地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车辆向前行驶时,乘客常常产生“车辆不在向前,而车外固定景物在向后移动”的错觉。在“地球自转”教学中,引入以上生活知识,引导学生寻找“地球自转”的地理知识与“车、船行驶”的生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球好比船只,人是地球这个“船只”上的乘客,太阳是恒星,是地球这个“船只”外面“固定的景物”。笔者根据学生已有的以上生活体验来建构地球自转的地理知识:由于地球转动很平稳,人们感觉不到它在转动,可以通过观察地球外面“固定的景物”太阳的东升西落,来推出地球在宇宙中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理本质。

三、运用古诗词、谚语中的地理知识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把对自然环境的了解,用游记、诗词等各种文学形式记录下来;劳动人民把对自然环境的了解,以谚语、歌谣、歇后语等形式在民间流传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民间谚语、歌曲、歇后语中都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古诗词中,“高处不胜寒”揭示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地理规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阴山脚下温带草原的壮丽景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既让学生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观,又从中解读出长江上游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河流才能水更清、源更长;“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城市与乡村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异,分析导致城乡人口密度差异的经济因素就变得有理有据。通过挖掘诗词、谚语中的地理知识,进行联系、欣赏、分析,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扩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思路、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