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0:10: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堂教学中训练的比较好。之后老师展示高考考点,包括怎么考和考什么两个方面,这是高三复习课必须要给学生展示和需要掌握的知识和环节。之后老师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对应黑板上的主要线索来快速看书,回归课本知识的同时把书读薄。看完书老师与学生一起把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这一部分是非常考验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的,许老师在这一关键步骤上不慌不忙,很好地完成了知识体系的串讲与建构。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练习环节,练习题目相对不难,学生的正确率很高。本节课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进行总结与升华而略显遗憾,但总体上来讲还是非常不错的一堂复习课。
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评课环节。我认为听课使老师们增强教学功力,而评课则使老师们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评课先是讲课老师自评,从导入环节、展示考点、串讲知识点与不足之处做概述。之后田校长鼓励学员们就本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二中李老师从XX年高考考纲解读入手谈了对文化生活复习的理解,并就考点展示及文科学生怎样克服遗忘谈了自己的看法。本人从二轮复习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方面谈了几点自己的观点。二中孙老师从课件的整合入手谈了自己的看法。二中白老师从授课老师的教态、课件与板书的结合、复习的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贺兰一中谭老师从背诵的强化要求与课堂价值观教育谈了一些做法。十
三中石老师从试题的精选与思维含量入手谈了一些看法。最后田校长做点评总结。田校长先肯定了该堂课的节奏、准备、教学效果。之后也讲到了一些不足,如对前几年高考考纲的把握有待加强,如何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和意识还需提高,学生做题时复述课件的材料有待商榷,讲课感染力不强等方面做了点评指导。本次活动其实是一次教学方式的交流探讨与思维的碰撞,比如复习模式的探讨、学生回答问题时有没有必要再复述课件上的文字材料、教学的稳重与激情的对立统一等等问题都令我很感兴趣,同时也使我陷入了思考。 这次听课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反思了很多,开阔了思路,收获了很多。我将以工作室的各类活动学习为契机,努力向导师和别的老师学习,从多方面找出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多做笔记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与业务水平。 本周三(XX年12月1日)上午一、二两课,我们欣赏了胡美娟主任和袁德臣老师的语文和作文两节研究课,收获非常大。在此,我依据我们语文备课组组长的“评课”安排,将自己的一些收获叙述一二。 胡美娟:精品、高效的语文课堂
第一堂课,胡美娟主任执教的是一篇非自己年级的五年级上册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我就一个词语表述自己的感受:酣畅淋漓。
是的,这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行云如水!教者和学生在
课堂上通过平等、真诚地互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文的主人公——谈迁是一位不向厄运屈服、具有坚定信念的顽强老人!
这节课最值得品味的,我以为是这样两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整堂课师生紧扣“打不垮”的“信念”统领全文,“教”与“学”之间的自然互动,整堂课既没有雕琢的痕迹,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场景;(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观者感受到的就是一节常态下的精品高效课堂!这堂语文课体现的,就是教者清晰的教学思路和驾驭课堂的扎实功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师生共同感受、想象“面对孤灯图”“奋笔疾书图”和“四处寻访图”等画面时,通过填补课文中的“留白”,调动了学生自身课外阅读的积淀,发展全班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课堂上,学生用“我嘴表我心”,用“我心抒我情”,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亮点: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去“打理”,教师甘心情愿成为一个“陪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依据课文的内容,关键的词语、重要的语段,自由、轻松地去品评、去评价。比如,学生紧紧围绕“打不垮的信念”,通过课文里一连串的数字,()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真切感受谈迁的确是一位“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从头再来》)的伟大而豪迈的史学家!——因为有“信念”,谈迁在“被打”“该
垮”的厄运中,依然顽强地挺立在大地之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他并不称赞老师讲课时有所谓高超、玄妙的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在这节语文课上,教者依据学生的读,和学生共同去品味谈迁;依据学生的悟,和学生共同去感悟人生——在生活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只要有意志,就会有成功!
当然,这节课也有值得我们再思考的地方:在课堂上,“面对孤灯图”“奋笔疾书图”和“四处寻访图”等画面的设计,非常切合课文的内容。如果这个时候,教者能将学生动笔写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再多一点品读、多一点互动、多一点评价,似乎会让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袁德臣:智慧、灵动的作文课堂
第二堂课,袁德臣老师执教的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在上课之时,不仅所有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六年级组所有听课的老师,也不知道袁老师这节课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指导学生写什么?在听者的心中,还都是一个“谜”。直至上课了,袁老师才给我们听课的老师透露了一点“底”儿:他要在开课教室藏三个悠悠球——一个藏在窗台上,一个藏在地板的角落,还有一个藏在孙海燕主任的抽屉里。袁老师还特别吩咐孙老师:这第三个“悠悠球”要藏好了,“到时,我请你将这个‘悠悠球’向高处抛起来!”
当班上的学生再次走进开课教室,大伙儿“呼啦”一下子,就开始了热闹的“寻找悠悠球之旅”。不一会儿,第一个“悠悠球”被一个学生找到了;又过了一会儿,第二个“悠悠球”被另一个学生找到了。第三个“悠悠球”呢?有的学生在自己抽屉里翻,有的学生跑到老师听课的位置旁找,还有的学生甚至将手伸进了老师似乎有些鼓鼓囊囊上衣口袋……可学生找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 怎么办?怎么办!
这第三个“悠悠球”要不要让学生“找到”呢?我们年级组的语文老师在思考,其他年级组的语文老师也在思考……
这时,我也在思忖着、犹豫着:袁老师的这节课到底是怎样的设计?这第三个“悠悠球”,到底应该在何时出现最为妥当?我一时也没有主意,因为,毕竟我也不知道后面到底设计着怎样的“包袱”。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袁老师在这之前吩咐孙老师:“到时,我请你将这个“悠悠球”向高处抛起来!”孙老师为了让这个悠悠球“到时”能够抛得“标准”一些,还非常谦虚且郑重其事地将这个“悠悠球”交给了高林老师,说:还是你来抛吧,我怕自己到时抛不好啊…… 是在听课老师抛起“悠悠球”之后让学生“找到”这个“悠悠球”呢,还是让学生自己“找到”这第三个“悠悠球”?也许是我对袁老师的了解、也许是我与袁老师的“心有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