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挖掘新闻题材的几种实用方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21:28: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挖掘新闻题材的几种实用方法

作者:王英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4期

摘要:新闻报道一般要经历从选题到采访再到写作的过程,选题是策划新闻报道的第一步。记者要想挖掘到好的新闻题材,就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敏锐地发现新闻点。如何才能做到?笔者总结出几种比较实用的方法:盯紧新热点、挖掘新闻的不同侧面以及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关键词:新闻题材 新热点 不同侧面 立体化 新闻背后的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104-02

新闻不是主观创造的,新闻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是等人去发现和寻觅的,但如何寻觅,如何获取新闻题材是所有记者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寻找新闻题材的途径上,具体到每位记者,又因其文化底蕴、专业素质、认识判断问题能力迥异,存在着个体差异。经过多年实践和总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挖掘。

一、盯紧新热点、挖掘新题材——记者的眼睛要24小时睁着

新闻有着与生俱来的时效性,“喜新厌旧”。所以,“新鲜”是新闻报道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它要求记者不能囿于老思路和套路,而是要挖掘新鲜题材,言人所未言,方能抓住受众的胃口。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新闻每天都会出现,新鲜的题材就在其中。看似简单,找起来却不容易。如何能在第一时间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题材?当前,许多新闻媒体开设的新闻热线值得推广,许多新闻线索通过读者的及时反馈和交流过程提供的,使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去抓、去采、去写,让广大新闻受众能看到新鲜生动、接地气冒热气的最新新闻资讯。要知道,这样往往能够成为该媒体的独家新闻,而独家新闻又是一家新闻媒体公众形象与权威树立的必要条件。

在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技术空前繁盛的今天,现代化手段的效能更加毋庸置疑,但起决定性作用的终究是人。人的思想力、判断力不可替代。因此,在媒体传播形式多样化,受众对信息需求差异化的当下,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洞察力,尤其是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越发显得重要,这是新闻记者能否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独家报道的重要前提,也是新闻媒体、新闻稿件能否吸引读者,扩大媒体自身传播力、影响力和同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记者要随时保持新闻敏感性,也就是常说的“记者的眼睛24小时都是睁着的”。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时时刻刻留心留意身边事,往往很可能在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都能带来一个新鲜的精彩选题。实际上,新闻敏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度的培养也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在头脑清醒、思考能力敏捷的基础上,在掌握一定的政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等方面下工夫,同时还必须做到耳勤、眼勤、手勤、腿勤,深入下去搞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因为新闻题材存在于实践之中,来源于实践之中。培养新闻敏感度,重在长期积累。

若暂时还不能达到通过高度新闻敏感捕捉有价值的新题材,“盯热点”“抓第一”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新热点,一定是读者最关注的新闻。记者始终要有抓第一的采访意识。再比如,当年,长春某商业城大火,《城市晚报》记者就在第一时间放弃休假赶到火灾现场,及时以时间为顺序发回了精彩的报道。

此外,盯紧新热点、挖掘新题材,并不代表不能谈老话题。老话题,找到新角度,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新题材。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永远不要算计工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记者通过深入采访,与员工打成一片,把一家企业的和谐氛围、对员工的关怀这个被大多数人熟知的话题用非常规的方式报道出来:通常,在报道企业家体恤员工方面的采写多集中在提高职工薪酬待遇、扶危救困等方面,而这篇通讯却进行了新观察,提炼出了契合时代的意义。主人公陈百亨用制度化的形式创造了多方长期共赢的和谐局面,并通过平实感人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事例,让人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企业家形象。这样的事迹无论是对于解决用工荒、做大做强中小企业,还是树立新时期企业家形象、建设和谐社会都是极有价值的创新,让人眼前一亮。

二、挖掘新闻的不同侧面——实现新闻的立体化报道

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往往每个新闻记者都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出风格各异的新闻,产生不同的反响,有着不同的社会效果,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不同侧面报道,形成“万花筒”式的全景显示,能够让读者立体地、全面地、客观地了解新闻的背景、事件的经过等。然而,一条新闻犹如一个多棱镜,可以闪射出不同的折光,一堆新闻素材摆在面前,从哪个方面写,选取哪个侧面为重点报道对象,传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例如,一个人乱扔烟头,引起一场森林火灾,由于扑救及时,保住了国家财产。这件事,起码就存在两个报道侧面:一是以森林防火为主题,着眼于乱扔烟头、护林防火意识低下的事实;二是以赞扬主人翁精神为主题,侧重于广大干部群众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奋力灭火救援的事实。此外,可能还存在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失职失察,扑火如何采用科学方法而实现快速有效,灾后重建工作等报道方向。

就此事而言,要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做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新闻不是连根带叶的整株的树,也不是整朵的花,而只是花儿的极小一部分。只要广开思路、深入探求,通过挖掘所采访搜集来的新闻素材的深层意义,最终选择独辟蹊径的主题思想,从而写出独树一帜新闻作品,这就是一篇好的新闻报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新闻写作上我们要的是“新”,要的是“特”,要的是“奇”,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跟着其他媒体“屁股”后边跑,比如说人家写了某个技术革新项目,我们知道后也去采一采、写一写;别人炒作了一个社会现象的话题,我们也找人去谈一谈。这样的结果就是新闻内容雷同,“吃了别人嚼剩的馍”,既无新意,又让读者厌烦,并最终失去自身的媒体权威和公信力。作为一名记者,千万记住:要多听多看多思考,留心处处皆新闻。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人特我绝”,才能体现新闻的不同寻常处,才能挖掘出新闻的不同侧面,写出好的报道。

另外,还可以采用组合式报道、新闻链接、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等方式,像搭积木一样把零散的素材有效组建成心中勾画的图景,这些都是通过从不同侧面深入挖掘实现新闻立体化的有效途径。

三、深度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把一口井挖成一条河

当今社会,新闻报道呈日趋“同质化”的竞争态势。在这样的新闻环境下,记者的报道不仅要“抢时效、拼速度”,更要“比思想、拼深度”。

谁有能力深挖精掘,把一口井挖成一条河,谁就能脱颖而出。对于新闻而言,时效性是最重要的特征。可是有时为了抢新闻,快刊播,有的人往往就会“打快拳”,找“捷径”,因而忽略或不重视新闻背景的深层发掘——进一步挖掘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如果能在第一轮报道已被受众知晓的状态下,寻找、挖掘新闻的更多内涵和外延,发起多轮报道,反复探究,就可以让受众了解更多的信息和更感兴趣的新闻背景以及不同人的观点、建议,从而使事件的深层次内涵得到阐释和评析等,就可以使新闻更加立体,更加丰满,可读性更强,信息量更多,关注的受众群体就会越来越大。

“比思想、拼深度”,难就难在有好多的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很难被一眼发现,一下子就体会到,这就要求记者要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不断培养自身的新闻洞察力和敏感性,注重经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吹尽黄沙始见金”,捞到真东西,写出好新闻。

比如,有记者发现街头报刊亭、书店等与图书行业有关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就调查了几家报刊亭,发现日营业额从几年前的500元降到现在的100元,又走访了几位市民,都说工作忙、生活累、没时间看书。于是,这位记者得出结论:现代人为生存所逼,一心赚钱,越来越不喜欢看书,能静下心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如此调查和采访后就急于下结论,浅尝辄止,被表象甚至假象所迷惑,实在太草率也颇为可惜。如果他能再深入思考一些,再向现象背后多做探查,或许就可以发现,书卖得少不意味读书就少了,背后还有更多因素,如人们更多地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进行阅读,或通过网络购买书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