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0:07: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史前人类:

1、【进化论】:生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动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学说。1871年又出版《人类起源和性选择》,其中论述了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人和高等动物的亲缘关系及其区别。他认为人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已经灭亡的古猿进化而来。进化论理论的提出科学认识人类起源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一。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语言,原意为“他的亲属”。图腾崇拜产生于旧时代晚期,它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件。图腾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但在各民族中的含义不尽相同。有

的将它当作氏族标志或象征,有的认作部落或氏族的血缘关系等等。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

1、【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早期文化。BC4300—3500年为军事民主制阶段。BC3500—3100出现小城市,产生早期文明。BC3100—2900年进入奴隶制城邦盛期,乌鲁克、拉格什、乌尔为主要代表。BC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革,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BC2371年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灭。

2、【乌鲁卡基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改革的主要内容: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等。约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那伽什,乌鲁卡基那改革失败。这次改革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权,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阿卡德王国】: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由阿卡德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约BC2371年,萨尔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建立阿卡德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阿卡德王国至纳那姆辛时期,国势最盛,后逐渐衰落。约BC2191年,库提人入侵两河流域南部,阿卡德王国灭亡。

4、【乌尔第三王朝】:古代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约BC2113年,乌尔王乌尔纳姆在乌尔建都,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乌尔第三王朝(BC2113—BC2006)。乌尔纳姆颁布了现今世界所知的第一部法典《乌尔纳姆法典》,约BC2006年,埃兰人俘虏伊比辛,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南部两河流域重新进入诸城邦分立局面。 5、【《乌尔纳姆法典》】: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法典,约BC2113年乌尔王乌尔纳姆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姆颁布了现金所知的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自己在南部两河流域的最高统治。基本内容为规定不准非法占用他人土地;不许女奴擅居其女主人的地位:反对行巫术;带回逃往城外的奴隶,主人要给予适当的报酬等等。

6、【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巴比伦城市出现较早,但作为城邦大约是BC1894年由阿摩利人苏穆阿布姆建立的。到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时,巴比伦逐渐强大起来。汉谟拉比登位后开始进行统一两河流域的战争,他在位时期,除亚述和埃什嫩那末被最后征服外,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至萨姆苏伊鲁纳统治时期,王国多地发生暴动,巴比伦王国逐渐衰落。约BC1595年,被赫梯人所灭。

7、【《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什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等等。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一些法律原则上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8、【新巴比伦王国】:BC626年赛姆族迦勒底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的奴隶制国家。BC626年亚述人派迦了底人领袖那波帕拉沙尔率军进驻巴比伦,他到巴比伦后发动了反对亚述人统治的起义,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并与米底王国联合反对亚述人的统治。BC612年,亚述帝国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瓜分了亚述帝国,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取得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新巴比伦王国走向衰落,BC539年被波斯帝国灭亡。

9、【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王国国王,BC604派兵征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与埃及争夺势力范围。BC598年BC587年两度亲征犹太王国,BC586年攻陷耶路撒冷,灭亡犹太国,将犹太国人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BC567年远征埃及。在位时建造了古代世界7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10、【巴比伦之囚】: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民族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人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11、【海上民族】:BC13—12从海上入侵埃及、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的一个成分驳杂的民族集团。其名称常见于当时的古埃及以及赫梯文学和考古材料,此集团包括腓力斯丁人、吕基亚人、亚加亚人、撒丁人等。所有的这些民族都来自欧洲的迈锡尼文明或安纳托利亚西部地区。被当地的居民打败后,他们有的定居在巴勒斯坦沿海地区,有的返回家乡,还有的西部地中海寻找新的殖民地。据认为,赫梯王国的灭亡和特洛伊战争均和他们有关。

12、【士师时代】:以色列犹太史上的部落联盟时代。《圣经》把以色列占领迦南(BC1230年)到扫罗称王(BC1020年)之间的两个世纪称为士师时代。士师是集以色列先知、统帅和救世主为一体的人。被看作是上帝选定的、被赋予上帝智慧的人。实际上是军事民主时代的王或军事首领,该时代是以色列犹太人的氏族部落制度解体的时期。

13、【波斯帝国】: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的帝国。BC558年,居鲁士二世在波斯称王,都帕塞波里斯。BC553年,居鲁士二世领导波斯人反抗米底人的统治。BC550年,波斯人独立并灭亡米底王国。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帝国强盛到顶点。BC492年——BC449年,波斯帝国发动希波战争,这场战争严重削弱了波斯帝国的实力,加剧了国内矛盾,从此波斯帝国走向衰落,BC330年被亚历山大灭亡。

14、【贝希斯敦铭文】:古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刻于贝希斯敦山上的记功铭文。以楔形文字刻写,并用三种语言记述了高墨达暴动到大流士统治期间,大流士镇压暴动和镇压各地起义和取得王位的经过。1835年被英国学者劳林森发现。此铭文对研究波斯帝国历史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15、【大流士改革】: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推行的改革,BC518年开始。内容包括:(1)建立完备的军政分权当时地方行政制度;(2)统一货币的铸造制度,只有国王有权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地方铸造铜币;(3)修筑道路1,设立驿站;(4)

改革军事;(5)整顿税收制度,对各省进行定额包税;(6)以索罗亚斯德教为国教。这次改革增强了波斯帝国的军事实力,奠定了波斯帝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

16、【腓尼基文字】: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共22个,为线性符号,有辅音而没有元音。读音根据上下文推断。腓尼基人将文字传入希腊,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加入元音形成希腊字母:罗马人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拉丁字母,为西方各国的字母奠定了基础。 17、【犹太教】:犹太民族信奉的宗教。犹太教发展了对民族神的排他性崇拜,认为犹太人为特选子民;以创世主耶和华为唯一的神,主要经典为《圣经—旧约》(又称塔纳赫),犹太人将信奉犹太教作为民族认同的依据。犹太教对基督教产生了巨大影响。

18、【《吉尔伽美什史诗》】:古苏美尔—巴比伦时期的文学作品。此书起源于苏美尔时代,至古巴比伦时代成书。该书讲述了乌鲁克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最初试行暴政,激怒了神而饱受磨烂后成为谨伤之君。生动的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以及自然规律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的意志但失败的悲剧色彩。现存的版本是亚述帝国时期的抄本。

三、古代埃及文明

1、【埃赫那吞改革】:古埃及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推行的宗教改革。主要内容为:废除阿蒙神崇拜,推行阿吞神崇拜,没收阿蒙神庙财产。迁都阿马尔那并改名埃赫塔吞,国王名字也改为埃赫那吞,阿蒙霍特普四世死后,法老图坦哈蒙放弃改革,恢复对阿蒙神的崇拜,首都迁回底斯比。埃赫那吞改革彻底失败,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2、【卡迭什战役】:BC14世纪,古埃及和赫梯发生的争夺叙利亚地区而发生的战役。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于BC1300年亲率大军征讨赫梯,赫梯国王穆瓦塔鲁集中军力同埃及在卡迭什城决战,此役双方损失惨重,均无力再战。BC1283年双方缔结合约(即银版合约),从而正式结束了两国的争霸战争。

3、【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新王国第19王朝法老(BC1304年—BC1237年)拉美西斯二世以军事勇猛和大兴土木而著称。登基后第五年曾在卡迭什城与赫梯人决战。BC1283年双方缔结合约,大体以伊留西鲁斯谷划定边界。在东北三角洲重新建造坦尼斯作为国都,更名为“比——拉美西斯”,意为“拉美西斯之居住”。还下令在底比斯建造阿布辛比勒石庙

4、【金字塔】: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金字塔为第三王朝初期的乔塞尔的“层次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为第四王朝时期的胡夫所建,地点在开罗附近的基泽,设计师为海米昂。金字塔现存约80座,起于第三王朝,止于第二中间期。它们分布于孟斐斯附近的尼罗河西岸。

5、【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创造的文字。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具有表意和表音的特点。此文字由意符、音符、和限定符号三部分组成,共约700个符号。把这三部分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词,成为“音、型、意”俱全的象形文字。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罗塞达碑文和另一块石碑上的铭文,成功解读出埃及象形文字。

四、古印度文明

1、【哈拉巴文化】: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1922年被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区。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

BC2500——BC1750。其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氏主要代表。哈拉巴文化主要保存在印章上,主要经济部门为农业,纺织和制陶是两个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哈拉巴文化存在几百年,关于它衰落的原因主要有雅利安人入侵说、洪水泛滥说和气候干旱说。

2、【(吠陀)】:印度上古时期的宗教历史文献。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的历史文献主要保存在《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书中,“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是婆罗门祭司祭祀时用的颂诗、经文和咒语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人思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权威。《吠陀》共四部,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