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19:46: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在室内分别拾取边炮和追逐炮24道检波器的初至时间;

下图为边炮和追逐炮的原始记录波形变面积图:

图:3-3边炮原始记录波形变面积图 图:3-4边炮原始记录波形变面积图

图:3-5边炮原始记录波形变面积图 图:3-6边炮原始记录波形变面积图

(2)比例尺的选取: 横向 1:150 , 纵向深度:1:100;

(3)时距曲线的绘制:曲线的两点之间用直线连接,对于可疑点,要在其上方标注‘?’。 3.4.3确定交点、计算有效速度Ve并延长时距曲线的可解释区间

(1)利用追逐炮与相遇炮平行性确定交点位置:确定交点、延长时距曲线和计算有效速度Vc。

(2)计算上覆盖层有效速度Ve:设交点A坐标为XA,tA,相邻为XB,tB,则 Vc=VA/2+VB/2,XC=XA/4+XB/4。 可以求得速度=30.375m。

(3)延长时距曲线,求取互换时间T:

T1= 43.375004 ms,T2= 43.250004 ms,T=(T1+T2)/2=43.312504 ms。

图 3-7浅层初至折射波时距曲线图

Vc左= 293.759m/s,Xc左=4.125m;同理可以求得Vc右=307.840 m/s,Xc右

图 3-8基地工区上覆层有效速度曲线图

§4浅层折射波资料的定量解释

3.5.1.t0差数时距曲线法的基本原理 本次解释要求采用t0差数时距曲线法, 其中求取折射面的法线深度h和折射层的波 速V2,表达式为: h?Vct0/1000?VcV2t0/100022cosi2V22?Vc (1)

?X?1000?? (2)

V2?2式中: 图3-9 t0-差数时距曲线法折射界面示意图

10

t0=t1+t2-T=t1-(T-t2)=t1-△t(ms) θ=t1-t2+T=t1+(T-t2)=t1+△t(ms)

i?sin?1

VcV2

t0单位为ms,h单位为m,速度单位为m/s.

在绘制t0(x)与θ(x)辅助线时,要求t0(x)点用“⊙”表示,θ(x) 用点“×”表示。然后根据“×”点分布的情况.用一条或多条不同斜率的直线画出θ(x)线,并把用(2)式求出的V2值标在相应直线的上方。

图 3-10基地工区所有时间曲线汇总图

3.5.2. t0差数时距曲线法定量解释步骤

(1)地下反射层面当做水平层来处理,则当φ<15时,cosφ ≈ 1, 利用

0

计算出V2;其中θ(x)的斜率采用直线拟合,求得速度

V2= 1750.394m/s。

图 3-11θ(ms)曲线图及拟合直线图

图 3-12基地工区折射层速度曲线图

(2)利用h?

Vt102cosi/1000?VVt2V?V1202221/1000,最终得到深度信息h(x)。

图 3-13基地工区折射层深度剖面图

3.5.3 成果分析及评价

所采集的数据中,第14、16、18道初至显示始终有问题,可能是检波器连接线路的问题,虽然做过一些调整,效果还是不佳。考虑到该道位于直达波和折射波的中间部分,对于结果影响不是很大,故在处理中采取插值的方法获得数值。

从折射波资料解释成果图上可以得出:覆盖层的速度为290-310m/s,可以大致判断上覆为第四系,下伏基岩面的速度约为1700-1800m/s;折射面的深度较浅,4m左右,且起伏

11

不大,大致呈水平分布。

经查表可得:砂质粘土的地震波速度在250m/s至900m/s的范围内,花岗岩的地震波速度约为4500m/s-6500m/s。与实际测得的速度相比可得到:

a.工区上覆回填土的砂质成分居多,含少量粘土,这与在操场上看到的回填土成分基本一致; b.位于下的折射界面可能是风化了的花岗岩,因为它的速度远小于花岗岩;

总的来说所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宏观地反映了地下地层的特性,但是误差很大。产生误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初至波读取过程中的误差;b.V1求取时所取的交点及相邻点数据读取存在误差;c.还有就是t1、t2求取是延长时距曲线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d.野外数据采集时,干扰消减的不是很好。

不论实习所得结果的好坏,只要在野外认真采集数据,在室内认真处理,我们对浅层初至折射波勘探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第四章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野外工作方法

12

§1 干扰波的调查及最佳接收窗口的选择

干扰波调查的意义:确定有效波和干扰波的特征,进而采取措施压制干扰。识别有效波

和各种干扰,然后计算其视速度、视频率、视波长与最弱有效波的振幅比等特性。 干扰波压制:尽量选择小药量,组合爆炸。多次覆盖、组合检波。这些方法在此次实习中都没有应用,老师还提出过采用垂向叠加,即分别控制前12道或后12道,增加放炮次数,改善能量叠加,使得振幅趋于相等。该方法适用于长排列情况下的数据采集。

最佳接收窗口选择的原则是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在视速度或传播方向上的差异来削弱干扰波,选择最佳偏移距。

具体的干扰波调查图象及分析参见第三章 浅层初至折射波法勘探-试验工作-干扰波调查,在这里就不再做赘述了。

本次反射波多次覆盖偏移距的选取就是根据干扰波调查资料和结合折射波调查的地下折射层的深度约4米,最后选取偏移距4米做勘探工作。

§2 多次覆盖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4.2.1观测系统的类型

①简单连续观测系统(a、b、c):接收点靠近激发点,能避开折射干扰,便于施工,但面波和声波干扰较大。

②间隔连续观测系统(d):有偏移距。

③延长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可得到障碍物下的界面信息,但不能互换对比、折射干扰、排列长度大于障碍物宽度。

④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为了获取共反射点道集、压制多次波等特殊干扰、提高信噪比。单边和中间放炮。

图4-1 无偏移距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示意图

表4-1 炮道反射点号示意表

炮间距计算公式:

??SN2nn?SN2?

S:1-单边;2-中间。覆盖次数n总是小于N/2,最高等于N/2。

观测系统参数的选择:压制多次波和随机干扰,避开声波和面波干扰,分辨率。主要包括: 记录道数(N);偏移距(X1);覆盖次数(n);炮间距(γ);道间距(ΔX)。

13

4.2.2多次覆盖地震资料野外工作方法—采集过程

本次浅层反射地震野外工作的工区设在北戴河实习站内的操场上,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和掌握浅层反射地震资料野外数据采集方法及步骤;学习地震仪器的简单操作及反射地震资料的简单处理方法。

由于工区比较小,且实习的目的在于掌握数据采集的方法,故只是作为练习布置了一条测线,测线为东西向。

实习所采用

覆盖次数(n):6 炮点距(γ):2m

道间距:1m

数据采集:测线和仪器都准备好后设置参数,采样率0.25ms、记录长度0.5s。由于采用检波器触发,每次激发延迟不相同,故采用自动叠加效果不好,实习中我们采用了1个炮点叠加一次做多次观测,保存所采集的数据到室内手动叠加,去除了因为延迟而导致的不同相位叠加的影响。放置炮点,偏移距8m,每次炮点前移2m。 4.2.3野外采集中的注意事项

(1)工作时要平稳垂直并准确地紧埋在地面接收点的位置上,并与电缆正确连接,防止漏电、短路,接触不良、极性接反,埋置前先清除浮土及周围杂草。

(2)实习中采用锤击震源,工作时要求把触发开关与大锤的连接线绕过肩部,以免锤击在连接线上,而且落锤要有力,干净利索,不得回弹。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