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2018-2019学年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测(二)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2:25: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最新试卷多少汗水曾洒下,多少期待曾播种,终是在高考交卷的一刹尘埃落地,多少记忆梦中惦记,多少青春付与流水,人生,总有一次这样的成败,才算长大。

2018-2019天津市河北区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测(二)历史试卷

考试一样去做题,做完检查一下题目,不要直接交卷,检查下有没有错的地方,然后耐心等待考试结束。 温馨提示:多少汗水曾洒下,多少期待曾播种,终是在高考交卷的一刹尘埃落地,多少记忆梦中惦记,多少青春付与流水,人生,总有一次这样的成败,才算长大。高考保持心平气和,不要紧张,像对待平时

一、选择题

1、秦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唐代设御史台,作为独立机构,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形成三省六部一台。这说明唐代( ) 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 B、进一步弱化专制

C、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 D、管理体制更完备

2、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面是英国一个时期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导致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原因有( )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圈地运动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 ③黄金、白银大且流入欧洲

④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1400年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4、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材料表明领事裁判权(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特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是一种中国与列强对等的治外法权 D、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

5、“盛锡福”是京华老字号企业(右下图为其商标)。刘锡三创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皮小帽。刘锡三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材料表明该企业在当时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辛亥革命与社会习俗改革的推动 C、广大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6、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有充分的信心。”据此可知,当时的斗争形势是( ) A、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 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7、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美国进行“无形边疆扩展”的经济行为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8、“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9、邓小平在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第二天高兴地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下列属于材料所说“新话”的是( ) ①增强企业活力

②设立经济特区 ③运用价值规律

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下面是部分国家1993-2003年科技论文每篇平均被引用次数比较图。此图揭示的实质问题是(次)( )

A、中国的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 B、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 C、亚洲国家的科技论文数少于欧美 D、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11、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剑桥学派”注重研究“历史语境”。他们认为没有脱离语境的无时间限制的真理的存在,只有从历史语境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观念的生成与演变。“历史语境”的含义是( )

A、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时代背景 B、特定的历史语言表述

C、持相同史观的人对历史的探讨 D、同时代人对历史的解释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有义务对社会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