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语文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6:55: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让小学语文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盐城市响水县双港中心小学(邮编:224632) 陈玲玲

内容摘要: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是语文课堂的灵魂。经历了新课程实施的几个轮回,小学语文教学应返朴归真,通过扎实而有效的教学,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本文由理论联系教学实际,详细分析了“语文味”缺失的现象和原因,并从读、品、说、写、评五方面呼唤“语文味”的回归。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味 缺失 回归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影响了整个教育界,新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纷至沓来。笔者是位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经历了新课程实施的几个轮回,已渐渐走出了教学的误区。不再一味追求课堂的活跃,也不再盲目追求形式的新颖,而是返朴归真,致力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思维、语感、写作等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训练,试图通过扎实而有效的教学,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是语文课堂的灵魂。程少堂先生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程先生主持的“语文味”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学语文教学,没有涉及小学语文教学。本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是语文本位的一种回归,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融合的整体美,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真正达到引领学生关注语言现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思考“语文味”的缺失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人文性凸显了,语言感悟强调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然而,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里,在推陈出新的教学形式中,在热闹非凡的课堂气氛背后,我们的语文课究竟还缺什么?缺“语文味”!在一些课堂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1)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过多地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感悟,淡化甚至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来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的一道“风景线”;(2)课件代替了语言文字训练。不恰当的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也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有的课文学生读读就懂,非用课件演示一下,显得画蛇添足。集中了声音、图象、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大量地运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3)课外知识填塞课堂。远离文本,天马行空,漫无边际,随意发挥,用各种课外知识取代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脱离文本的内容太多。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似懂非懂、深奥的课外资料;(4)轻视讲解,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不少教师的语文课,基本上由学生读、学生悟,好像谁讲解谁就观念落后。虽然新课标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语言实践,但是,画龙点睛的点拨和讲解还是必要的;(5)讨论、表演流于形式。课堂的分组讨论中,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落实不到位,不能各尽其责。有的同学趁机说话、打闹,有的干脆闲着没事干,所谓的小组合作讨论,只是造成课堂上表面的活跃。有的教师为了追求精彩,把课堂当作表演的舞台,结果热闹之后学生仍无所收获……这些课堂教学,都走在了“语文味”的边缘,失去了对语文课本身“度”的把握。

分析“语文味”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缺乏广博的知识

语文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它具备了其他学科所无法包涵的道德、艺术、审美、情感等因素。因此,教师必须掌握比较广博的知识,具备听说读写等较强的能力。但凡优秀的语文教师,哪一个脑海中没有几百首诗词?哪一个不是对书籍爱不释手?《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1--6年级背诵古今诗文160篇,对这些篇章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先精通掌握。要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教师自己就要多读文学作品。而现实中的一些语文老师,仅局限于上课前把课文看看,翻翻教学参考书和教辅资料,平时很少看书读报,更别说体味、鉴赏文学作品了。试想:一个文学修养不高的教师,是很难把课上得有滋有味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出口成章、辞藻丰富、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学生又怎能不受感染、不被熏陶呢?与年龄特点有关,小学生对很多事物充满了好奇,课堂上经常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不断地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应变的能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浓郁。

2、对文本的研读失度

教学中,常出现对文本的研读“过”与“不及”的现象,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语文课也就变得“无味”、“串味”、“混味”。(1)“过”,具体表现在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片面追求上。语文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但部分教师偏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把教学的坐标简单定位于“训练”这一纵轴上。字词的学习游离于课文之外,抽象的理性认识过早取代生动具体的感性体悟,使语文教学变成了远离人文精神之外的文字游戏;反之,如果过分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整堂课就是让学生情感熏陶,漠视了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精彩言语,就会使课文中语言本身的美给淡化了。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也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语句,更不用说积累丰富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2)“不及”,则表现在教学时只是把课文中的情节简单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