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5:23: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安排了5个板块的内容。“识字加油站”通过公园导览图,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识记10个生字。“字词句运用”第一题是给短语补充合适的词语,并仿照例句说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和感受;第二题引文本分析 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提问读出句子的重音。“书写提示”呈现了两组半包围结构的字。通过对“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字的观察、比较,发现包围部分撇、捺的书写特点,指导学生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引导学生在读背的同时,感受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我爱阅读”编排的是拟人体童话散文《笋芽儿》,它形象地讲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1.借助公园导览图,认读6个词语,会认10个生字;有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注重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2.能根据语境,补充合适的词语,仿照例句,说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教学目标现和感受。 3.能根据提问,正确读出句子的重音。 4.能根据提示,写好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字,注意不同部分的伸展。 5.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6.自主阅读《笋芽儿》,能发挥想象理解内容,了解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1.识字认词;掌握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字的写法。 教学重点2.了解春天里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词形容天空,并能围绕春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 3.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了解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课2时课安排 时
1.借助公园导览图认读6个词语,会认“亭、咨”等10个生字。 2.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能根据语境,补充合适的词语,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3.能根据提问,正确读出句子的重音。 4.正确书写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字。
1.正确认读生字,培养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 2.能够用合适的短语来说说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一、识字加油站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吗?是谁带你们去的?在公园里,你们都玩了些什么?公园那么大,怎样才能保证不迷路而又能看到每一处景点呢?(学生自由交流)
(1)(课件出示导览图)这是公园导览图。如果你会看公园导览图的话,那么你就可以做到看到每一处景点而不迷路哦。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导览图上都标注了哪些地方,打算怎么走完这些地方。
2.读一读,认一认。
教师按由北到南的顺序,课件展示图中的词语。
zīxúntínɡjùɡuǎnlǐbǎotǎcāntīnɡ咨 询处 湖心亭 露天剧场 管 理处 宝 塔 餐 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好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互相检查生字读音,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带拼音)
(3)去掉拼音指名读,请会读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课件逐一出示图中生字)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
①“咨、询”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结构来识记。“咨询”是询问的意思,需要张口说话,所以“咨”下面有“口”,“询”是言字旁。
②“亭”和“宝”可以采用字理识字法识记。“亭”的上部与“高”的上部相近,表示“亭”是很高的建筑,“亭”的下部是“丁”,表示亭子下面的柱子像钉子一样是直直的。“宝”,房子中有一块玉,表示家中有“宝贝”。
③加一加识记:居+刂=剧 里+王=理 丁+厂=厅 ④“剧”“餐厅”“宝塔”还可以借助图片,联系生活来识记。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6)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卡片,学生抢读。 3.思考:
(1)假如你现在在宝塔,想去湖心亭,该怎么走?
(2)管理处在露天剧场的哪个方位?餐厅在宝塔的哪个方位?
(3)华华一家吃完早餐去公园游览,他们现在正在咨询处,打算在公园吃完午餐后回家。他们应该怎样游览?
4.交流:这幅公园导览图应该怎样看?
二、字词句运用
1.补充合适的词语,再说说你在春天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激趣导入:春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许多奇妙的变化。你看,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金黄的菜花……多美啊!你知道春天里天空、阳光、田野、微风、柳条、草坪又是怎样的吗?
(2)学生自由交流关于春天的发现。
(3)引导学生填空。(提示:补充的词语需要体现春天的特点,可以是表示颜色的,也可以是表示形状或感受的,角度尽量多样。)
示例: 湛蓝 的天空 温暖 的阳光 平整 的田野
轻柔 的微风 细长 的柳条 绿茵茵 的草坪
(4)学生自由朗读短语,边读边想象短语描述的情景。 (5)师生交流。
师:大家喜欢春天吗?你在春天里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1:我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细长的柳条,我感受到了春天生机勃勃。 生2:我看到了粉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我热爱春天。 生3:我看到了摆着尾巴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我觉得好快活呀!
(6)(课件出示春天郊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用上面的短语描述图片内容。
2.根据不同的提问,读读下面的句子。
(1)(课件出示句子)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2)学生齐读、自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