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教材)统编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渔歌子》教学设计二【名师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3:41: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与诗歌齐名的古代文学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忆江南》吗? 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2、你们还会背诵其它的词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4、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写渔夫的歌)“渔歌子”作为词牌名,最早出就是出自民间的渔歌。

二、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声自由地朗读这首词,一直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了为止。 2、师:这首首词的作者是张志和,谁愿意来介绍介绍他的资料。张志和这个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他把画画的这种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在这首《渔歌子》中,张志和给我们画了什么,快把它找出来,标上记号。

3、师: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把这些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

4、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如果这就是一张画纸,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

1

写到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如果我在这个位置写上蓑衣的话,你觉得箬笠该写在哪边?(为什么?)蓑衣穿在身上,箬笠定戴在 “头上”

5、谁到黑板上来写,把这九种景物补充完整,其他同学小组合作,写在老师发的纸张上。看看哪个小组的构思最巧妙。

6、斜风细雨要写在哪才像幅画呢,又该写成什么样呢?

7、学生汇报,互相评价同学写的,并肯定这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8、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九种景物构成了一幅词中画,也成了一首画中词。想不想知道这词中画究竟什么样?(播放课件)

9、你能猜的到作者描写的是景物是哪个季节,看这九种景物找到依据。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1、同学们,张志和的《渔歌子》为我们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色。它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呢,我现在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们能闻得到吗?

2、再次回到词中,边读边想自己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3、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4、师相机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朗读。

总结:我们刚才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我们读出词中画,但这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哥哥在叫弟弟干吗?(回来)你怎么知道的?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这样吧,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我也来劝劝你们,我们以各自的词来回答。

2

师:弟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且须还!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被这里的美好风光吸引了)

3、是啊,张志和在太湖边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每天出门时,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过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这样的生活啊。

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鳜鱼会上钩吗?

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4、张志和垂钓,钓来悠闲自在。也只有这样悠闲自在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拓展

1、我们知道,古时候的词是可以唱出来的,想不想听听它被谱上曲子以后是什么样的?

2、自己来唱一唱,有兴趣吗?师带领学生跟着音乐轻唱《渔歌子》。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悠闲自在)

白 鹭 西 塞 山 斜 风 箬笠 细 蓑衣 雨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