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导学活动单(教师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3:47: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桃州中学高二语文组 编制:李太详 审核:李太详 20160720

《一剪梅》导学活动单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知人论世”的欣赏。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李清照生平简历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

【教学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吟诵,讨论、讲析结合,问题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一首词:《一剪梅》。(多媒体显示课题作者)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三、初品词作

1、诗歌鉴赏思路:找意象——品语言——析表达——评感情 2、学生诵读,品味音韵美

《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3、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1)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愁。

1

桃州中学高二语文组 编制:李太详 审核:李太详 20160720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愁绪?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明确: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 、圆月、西楼、落花、流水

②直抒胸臆句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四、细品词作,回答以下问题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明确:①红藕香残:

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②玉簟秋:

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③红藕香残玉簟秋: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明确:很明显没有。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明确: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明确: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它象征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

水流无限似侬愁。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明确: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2

桃州中学高二语文组 编制:李太详 审核:李太详 20160720

?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又“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 ? 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李清照将这句化得出奇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愁锁眉间,是感情的外露;愁思在心,才是感情的根源。先下眉而后上心,似乎不合常理,但正表现了作者极力排解愁思,要舒展愁眉却令心头更觉愁苦的情态。 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的无奈。字眼平常之极,却给读者留下无止境的遐想。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五、合作探究

比较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与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 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1)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

明确: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 深知这种相思和离愁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蒋词中的“春愁”既包含作者漂泊在对外对家乡和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也包含光阴易逝、生命短促的人生感慨,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

(2)这两首词尾句都是备受称赞的名句,它们在表达手法上有何不同?试作具体分析。 明确:“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寂寞思念之情难以排遣,眉头刚刚有所舒展,更浓重的愁绪又涌上心头;这是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用心理描写来抒发感情,细腻委婉,深切动人。“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写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引发的对流光易逝的感叹;运用借景抒情手法,通过“樱桃”“芭蕉”这两种事物的变化来形象地显示时光的流逝,“红”“绿”两词活用为动词,色彩鲜明,生动可感。

六、本词的写作特点

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3

桃州中学高二语文组 编制:李太详 审核:李太详 20160720

七、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1)-(3)题。

清平乐 李清照 ①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词人的“赏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概括并做简要分析。(3分) 明确: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的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的忧郁心情。

(2)末句富含深意,结合社会背景及作者身世背景谈谈对末句的理解。(2分)

明确:末句含蓄地表达出在时代动荡、国破家亡的时候,再也无法找回往昔的快乐,也再难看到国势颓败有改变的那一天。

(3)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明确:①对比,两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②衬托。上阙写过去,下阙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或者“今昔之感”“国家之忧”)托物言志或寄情于物也可。 附板书

红藕香残玉簟秋, → 勾勒环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叙写情事

独居生活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神驰遐思

寂寞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 →借景抒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直抒胸臆 抒情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

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