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18:30: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好发于有重体力劳动史的中老年者、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者及久居潮湿阴冷之地者。有长期腰痛史。

(2)一侧或两侧腰骶臀部酸痛不适,疼痛可牵及股内外侧及膝部,腰腿痛往往因久站、久坐、久卧后加重,腰部适度活动后缓解;过度劳累后加重,适当休息后减轻;或阴雨寒湿天气加重,晴暖干燥气候减轻。急性发作者,可有剧痛和腰部活动障碍。

(3)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臀中肌、臀大肌紧张,棘间韧带、竖脊肌、第3腰椎横突、髂腰韧带(髂腰角)、臀中肌与臀大肌前缘交界处等部位有较为固定的压痛点,或局部可触及条束样压痛点或疼痛激发点。

(4)腰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可出现脊柱侧凸。部分患者腰部皮肤可增厚,皮下组织与深筋膜紧密粘连而出现橘皮样改变。

(5)病史较长者或腰部剧痛者,需摄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以排除骨性改变。必要时,加摄腰椎双斜位X线摄片。腰椎X线摄片可无异常发现或呈不同程度退变。部分病史较长患者因腰椎退变加重,而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与不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需做CT或MRI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规范》(房宏林,杜光勇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腰骶部有劳损史,或暴力损伤史。 (2)自觉腰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3)骶骨或髂骨背部骶棘肌附着点处有疼痛和压痛点。

(4)X线检查可见脊柱生理弧度的改变,或见第5腰椎骶化或第1骶椎腰化。

(二)病类诊断

1.急性发作期:腰痛急性发作者,伴有剧痛和腰部活动障碍。

2.慢性缓解期:自觉腰部酸痛不适,反复发作;腰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

(三)证候诊断

1.寒湿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2.湿热证:痛而有热感,炎热或阴雨天气疼痛加重,活动后减轻,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3.瘀血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因痛剧不能转侧,拒按。舌质紫暗,脉弦。

4.肾虚证:腰部酸痛乏力,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法

根据腰肌劳损疾病特点及病情发展规律,将该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采用分期治疗原则进行综合治疗。根据病情需要,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

(一)手法治疗

1.急性发作期:此期可采用松解类手法,在痛点周围按揉1~2分钟,以酸胀为度;但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手法后反应。然后可在环跳、委中、承山等穴强刺激,以患者可忍受为度。

2.慢性缓解期

(1)松解手法:主要采用扌衮法、拇指弹拨法和擦法,关键刺激部位为腰椎棘突旁、横突外缘、髂嵴上缘、髂腰三角等竖脊肌附着区域,臀中肌、臀大肌、梨状肌、阔筋膜张肌、下肢足少阳胆经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路线。

(2)调整手法:可根据X片腰椎及骨盆位置改变,有针对性施行骨盆矫正法,结合腰椎微调手法和改良斜扳法。

(3)辨证施治:寒湿证,腰骶部松解手法刺激可适度加强,操作时间延长,加横擦肾俞、命门、八髎;湿热证,配合点按阴陵泉、足三里、丰隆等穴;血瘀证,加强腰部及下肢部松解手法;肾虚证,慎用大幅度的腰椎扳法,配合点按肾俞、太溪等穴。

(二)功能训练

1.急性发作期:在疼痛症状初步消退后,宜尽早开始卧位腰背肌训练。可选作挺腰训练,训练时臀部不离开床面,维持3~5秒,还原,重复5~15次,避免腰椎过屈或过伸的动作,以不加重腰部疼痛为度,每日2~3次。

2.慢性缓解期:在此期间,功能训练分为腰背肌训练法、腹肌训练法、腰腹肌协同训练法,增强肌力同时以求脊柱前后肌力平衡,具体应根据腰椎曲度大小及腰背肌、腹肌肌力比值大小而有所偏重。

(1)腰背肌训练:“桥式”和“飞燕式”训练为主,动作到位后维持5~10秒,20次/组,2~3组/日。

(2)腹肌训练:“仰卧抬腿”训练为主,动作到位后维持5~10秒,20次/组,2~3组/日。

(3)腹肌协同训练法:“卧虎扑食势”、“青龙探爪势”、“打躬势”等,10~20次/组,2~3组/日。

(三)物理因子治疗 1.急性发作期

(1)短波或微波:并置法于痛区,无热量或微热量,每次8~10分钟。 (2)干扰电治疗:采用中频电治疗仪,交叉并置安放两对电极贴片,强度感觉阈,20分钟。

2.慢性缓解期

(1)磁振热:采用磁振热治疗仪,并置安放两对极板,强度及温度为患者耐受,20分钟。

(2)短波或微波:并置法于痛区,温热量,20分钟。

(3)干扰电治疗:采用中频电治疗仪,交叉并置安放两对电极贴片,强度感觉阈,20分钟。

(四)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急性发作期:取腰痛、后溪穴强刺激,另取双侧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及委中等穴,得气感强烈后留针20分钟。

(2)慢性缓解期:重点针刺穴位为肾俞、大肠俞、次髎、华佗夹脊、环跳、委中等穴,得气后留针20分钟。

(3)辨证施治

①寒湿证:针刺用泻法,配腰阳关;可用温针灸或隔姜灸肾俞,1~3壮为宜;也可拔罐治疗,重点部位为腰骶关节、第3腰椎横突等处,留罐10~15分钟,或走罐3~5次。

②湿热证:针刺用泻法,配小肠俞。

③瘀血证:针刺用泻法,配膈俞、昆仑;可配合刺络拔罐,痛点处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

④肾虚证:针刺用补法,肾阴虚配志室,肾阳虚配命门;可用温针灸或隔附子饼灸肾俞,1~3壮为宜。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①寒湿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