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全文及译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0 13:03: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不同。佛教和道教虽然也具有太多的“言教”即鬼神说教的成分,但这只是后期的演化,其根本还是没有脱离“不言之教”。奉老子为始祖的道教已经偏离了老学的宗旨,成为和佛教相通的具有出世思想的组织,但是,他们的出世思想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总之,世界上的一切宗教以及佛教、道教,都是老子朴学的未完成式,它们或深或浅地解释了对大道的认识成果,但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消除宗教,让人类文化归结到老子朴学思想上来,世界才会和谐有序,人类才能消除信仰危机,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不言之教”的宗旨,是要求万物之灵的人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自身实践去开启那个真实存在的既不属于上帝也不属于他人的心灵家园,并利用潜在的智慧,来指导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实现“小国寡民”的人间天堂而创造人生价值。“不言之教”,既使灵魂有所寄托,又不去为了灵魂得救而牺牲了尘世生活,因而是积极的、科学的、无与伦比的施教措施。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实践和认识的高度统一,是基于微观认识论并通过自我身心健康来检验真理的。“处无为之事”是法治,“行不言之教”是德治。只有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确保人类的和平及人生幸福。“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方法论,也只有真正体悟大道的老子才能揭示出这一哲学方法论。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涌现而不躲避矛盾、推脱责任,真朴生成而不占为己有,追求有为而不恃自我之智,功成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功勋才永不磨灭。“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说圣人有功而不居功,人民却把功劳记在了圣人身上。正如泰戈尔所说:“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却发现了你。”相反,若是居功自傲,有功而无功。

本章揭示了矛盾的对立转化规律,中心论点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是整部经书的灵魂,以后各章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

处于“有”的层面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有为,追求功利,施行言教,其结果只能是强化自我意识,加剧自身矛盾和社会矛盾。人类只有彻底转变价值观念,参玄悟道,追求真朴,才能超越自我,创造真我,取得“无为而无不为”、不言而胜于言教的成果。 我们知道,《道德经》是以自身修养功夫即以生命科学作为理论基础的。现在,人们把我国古代的修养功夫通称为“气功”,但是用“气功”二字来说明道家功夫是不恰当的。 它只强调了气的功能,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其认识境界不明确,指导思想狭隘。道家功夫是基于微观认识论,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根本目的,以返朴归真为最高原则,要求在内创造无限自由的精神天堂,在外创造“小国寡民”的人间天堂。而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则是在悟道修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实现的,是不为而为,无私而成其私。因此,我们不妨称道家功夫为“道德功”。道德功是自我通过练功实践活动,平衡阴阳,创造真我,开启智慧,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使自我意识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追求人生幸福的功夫。

道德功的三要素是:正念,正身,正术。正念(或称正心),是指要树立合乎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生法则统一于宇宙法则;正身,是指端正自身,使身姿合乎修道要求;正术,是指要正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包括导引术、吐纳术、存想术、房中术等。道德功是严肃的人体科学,忽视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极其危险的。正术的背后是强调尊师重教。

修炼道德功依次出现的境界是:一、自我回忆,在道境之中直观人生历程。二、自我透视即返观自身的内部构造。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说的“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就是这一境界,我国的中医理论即基于此。三、细胞、微粒透视,直观人体基因组和微观粒子,破译基因密码和宇宙密码,彻悟人生规律和自然规律,从而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四、返朴归真。

6

三章 无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尚贤:标榜贤良,崇尚有为。“尚贤”是专制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实质就是“贤人政治”。贤人政治就是与“法治”相对立的“人治”。在专制社会里,贤与不贤,是以统治者的利益标准来衡量的,符合统治者利益需求的,树为贤人,可得高官厚禄,从而名利双收。尚贤的结果,是使人们在权力的诱惑下争做表面文章。因此,贤多是假贤。有道之世,尚法不尚贤,法律高于一切。只有在法制社会,才有不争名、不争利、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真贤涌现。

难得之货:凭借正常手段从正常渠道难以得到的东西,凡指钱财。有之则贵,无之则贱,致使人的欲望膨胀而成为盗贼。

见可欲:见,通“现”,呈现、炫耀的意思;可欲:可以使欲望膨胀的东西,指美色。欲可抑不可纵,统治者不炫耀美色,人们不因此而迷乱心性。心性不乱,则身心健康,社会安定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圣人之治,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虚其心,即正心,是修练道德功的首要条件。练功时,要平心静气,忘怀名利得失,扫除心中的一切私心杂念。心虚则气聚,气聚则神凝,神凝则朴生。虚其心不是让心空着,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而是积极主动地打扫出洁净的家园,接纳那至诚不移、至高无上的心灵。她是转变人们的观念,实现返朴归真的必要条件,是人的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当今社会,人们不是“虚其心”,而是“实其心”,权力、金钱、美色充满心田,终日心事重重,劳苦愁烦。一虚一实,则圣凡有别。 虚其心是道家的人生法则。基督教则不同,它的人生法则是“交托”,就是把自我一切交托给上帝,让上帝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因而是唯心的、消极的、被动的。佛教的人生法则则是“放下”。佛教认为,人生来是苦的,一切改变现实的努力都是枉然,只有持斋念佛,来世才能进入极乐世界。这种放下一切,寄人生希望于来世的思想观念无疑是消极的、悲观的。——这是宗教化了的佛家思想。本来,佛家的“放下”同于道家的“虚其心”。佛家认为,现象世界的一切是虚幻不实的,只有放下对表面现象的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觉悟人生,修得六神通。虚心、交托、放下,虽然都含有顺其自然、不执着于自我的意思,但因其世界观不同方法论就不一样。

实其腹:正念既来,则心平气和,此时,精神内守,外欲不生,身心放松,呼吸自然。以后天之气,炼液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待到精足、炁满、神全,则小腹如孕妇一般,这才是真正的“实其腹”。弥勒佛的海肚,不是吃出来的,那是修炼有成的象征。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的不是精足、炁满、神全,而是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两种不同的追求,必然造就两种不同的命运。

弱其志:削弱自我主观意志,一切顺其自然。只有淡化主观意志,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心灵的作用,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同样,只有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社会才能发展进步。未体道之人,总是个人英雄主义占上风,缺乏法治观念。然而自我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遵循客观规律,以法治国,才能取得无所不为的业绩。人类历史表明,是历史造就了英雄,而不是英雄创造了历史。信奉个人英雄主义就是“有为”。

强其骨: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骨骼的强弱,是由精气决定的。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莫不与精气的盛衰有关。所以,道德功是以固精养气为第一要义。精气充盈,骨骼必健。骨骼强健,则肌肉丰满,而骨强体健,是开启精神天堂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并非是圣人的愚民政策,而是体道的根本措施和开发潜在智慧、修养自我品德的最佳方式。“无知无欲”,是精神已经进入道境,处于直觉思维状态,此时此刻,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自我外在表现却是“无知无欲”的平静状态。“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使民“常回家看看”,自我精神只有

7

经常沐浴在美妙的心灵家园里,才能认识自己,从而陶冶情操,升华自我。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是说,能够经常进入“无知无欲”状态的人,都已经具备了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功能,那些局限于自我,平时善于投机取巧、玩弄心计、耍小聪明的“智者”,在他们面前,如同小巫见大巫,自然不敢胡作非为;有道者“无知无欲”,方有大智大慧,这自然会启示并促使那些“智者”自觉自愿地从“敢为”转向“不敢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 只有清静“无为”,才能取得无所不治的成果。自我“无为”,朴“无不治”;统治者“无为”,法“无不治”。治身之道,在于朴治;治国之道,在于法治。

本章的主题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体现了老子关于有为、无为的辩证思想。崇尚人治的统治者“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诱之以权力、金钱、美色,致使天下人争权、图利、贪欲,结果是社会混乱,天下纷争。只有施行无为之治,才能实现天下大治。

四章 不言之教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冲:通“盅”,虚的意思。道的境界是心灵的世界,它的空虚,是相对于自我世界而言,是不为人的外观所感觉到的。渊,形容道境深远,找不到边际。

道的境界是虚幻的,但它虚而有物,它的无穷妙用对于得道之士来说,是永远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心灵在道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是最快乐的,也最能满足人的天性。在浩瀚无际的道境之中,蕴藏着天地万物的本原。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锐:自我锐气。纷:不切合实际的纷纷之想。尘:指现象世界,相对于本质世界。

畅游于道的美妙境界里,彻悟了人生真谛,获取了大智大慧,原先那种不可一世的自我锐气被挫消了,一切与我无益的纷纷之想得以解除;原先那种狂喜、愤怒、悲观、傲慢等情绪化的目光,得以和心灵之光充分调和,取而代之的是不卑不亢、温和慈祥的目光。以合乎道的观点来看待世间的美丑、善恶、荣辱、贵贱,这时的人才是清醒的、觉悟的。“不言之教”的功用体现于此。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湛,是说道的境界非常清晰、明澈。似或存:好象有人存在。

既然道的境界是灵明清澈的,如果有人存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不能说好象有人存在;既然说好象有人存在,就和“湛兮”二字相矛盾。其实,这里的“似或存”是一种猜疑的说法,意思是说:大自然实在是奥妙无穷,它有着至诚不移的规律性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好象有人在背后主宰着宇宙。这就象今天人们怀疑上帝的存在一样:如果说没有上帝的存在,那么日月星辰的运转,四时的交相更替等现象,怎会这样有规律性呢?“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是似问实答,是说孕育世界万物的是隐而不显的道,而不是上帝。因为道是永恒的,它在上帝之前就存在了,从而否定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

本章旨在说明不言之教的巨大功用。自我只有亲历道境,不为现象世界所羁绊,才能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道是虚幻的,又是客观存在的,正是它的虚,才可充实人们的心田。有了充实的心田,就可以挫

8

锐解纷,和光同尘。把握了世界的本质规律,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五章 众生平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古人用谷草扎成的用以祭祀天地神灵的狗。刍狗虽结草而成,但祭祀的人却视其有魂灵而装饰打扮并侍奉它们,以求福于天地神灵。待大礼已毕,刍狗的魂灵升入天堂,它也就还原为纸草了,或者以火焚之,或者任人践踏。

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实质上是视百姓若神灵,从而敬重他们,保护他们,服务于他们,目的是为了国泰民安。倘若有人灵魂丧失,做出有害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唾弃,下场如同丧失了灵魂的刍狗。

万物虽为天地所生,但无一物为天地所偏爱。天地统治万物利用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在圣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的观念,而不能存有“仁”的观念。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用权力代替法律,这样一来,法律就会失去威严,社会就会滋生罪恶,百姓就要遭殃,这才是统治者最大的不仁。

“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能至仁。天地至仁,用至诚不移的自然法则来体现;圣人至仁,用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另外,“天地不仁”是万物平等的思想,“圣人不仁”则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橐籥: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风箱。

天地之间,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皆为天地二气激发涤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此气。如果把天地比作一个大风箱,那么人体就是一个小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如果用风箱的原理来治身,则生命会更富有激情,生命力会更强。具体要求是“虚”和“守中”,反对“躁动”和“多言”。虚,贵在心意不动,目的在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即“不屈”。虚并非形不动,而是反对躁动,躁动则“火”灭。多言,喻鼓风的次数。“多言数穷”,是就鼓风的速度和风箱的效果而言,速度太快反而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如守中”,是说既要发挥风箱的作用,又要始终把握火候,当武则武,当文则文,“无过而无不及”,以“不屈”、不“出”、不“穷”为度。

就治国而言,这一节要求统治者要虚怀若谷,不可妄言妄动,炫耀自我威风,应始终把握法律这一火候,以至公之治实现至仁之德。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道中真炁不脱,才能成为化生大道的母体。化生大道母体的门户,就是天根和地根。任其真息往来,缠缠绵绵,若有若无,不可刻意求之。 “守中”的目的在于使“谷神不死”,自我之所以能够孕育真朴,全赖此火候。玄:道体。天地根:天根和地根。绵绵若存:天地相接,二气相交,缠缠绵绵,不要过于执着。“用之不勤”:强调应有所克制,不可操之过急。

就治国而言,这一节是强调精神的沟通作用。只要统治者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人间盛世自然来临。

9

本章是老子的人人平等思想,而人人平等要靠完善的法律来体现。治理国家决不能凭借统治者的自我主观意志去任意发挥,必须“以百姓之心为心”,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只有用牢固的法治观念取代统治者的自我“有为”思想,社会才能持久稳定,国家才能健康发展。这就是统治者的“不仁”之仁。

附:本章河上公、王弼本分为二章,“不如守中”以上为一章,以下为一章。魏源本合为一章。这里,前句说“不如守中”,后面则说明了为何“不如守中”。“守中”即是守“谷神”,“谷神”是化生“玄”的母体,否则,玄不会出现。

六章 利他主义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自生:为自己谋生。

天地之所以长久,因为天地都不为自己谋生。天和地是对立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天因地而生,地因天而存。天地无私,故能天长地久。所以,无私才合乎自然规律。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同样也不例外。身体和灵魂的关系就象天和地一样,是相互依存的。灵魂依赖身体的养育而存活,身体需要灵魂的协调而生长。只因灵魂是以真气的形式隐藏于体内的,不为人的眼睛所见,所以,世人养生注重的只是有形的身体而忽视了无形的灵魂,这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为了有形的身体而生活,人生价值观自然就是无止境地追求金钱财富,目的在于以有形养有形,满足自我外部感官的需求。这样一来,身体就有灾难了,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无尽的欲望必然导致阴阳失调,内外失衡,身体各种疾病接连不断,以至于未老先衰,黄泉早赴。圣人则不是这样,他明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即只有保持灵魂和身体的平衡,才能确保身心健康。因此,圣人治身不片面追求有形物质来养身,而是先育法身。法身是灵魂的化身,正气的凝聚,相对于有形的肉体(色身)而言。《西派真传》说:“抱吾法身,养吾色身,色法兼养,性命双修。”其结果是法身未现,色身却首先得以强壮——“后其身而身先”。因为健康的身体是法身显现的基础。

呵护法身的过程,就是修养色身的过程。道德功要求正身、正念、正术。端正身姿可以舒血畅气,利于调息凝神,主动入静。端正思想意识,可以集中思想,排除外在的七情六欲,消除私心杂念,心存每个灵子。调整呼吸,炼精化炁,可以协调阴阳,按摩内脏,加强心脏和肠胃的功能,改善气血循环,有利于新陈代谢以及积蓄精气和能量,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存想可以凝神,获得心灵的宁静,有利于灵魂和肉体的内在和谐。一旦掌握了练功的要素,并持之以恒,功力就会逐日加深,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得以逐步增强,身体自然而然变得精力充沛、骨强体健。这就是“后其身而身先”。一个多灾多难的身体是养育不出变化莫测的法身的。值得强调的是,练功须有名师指导,正确利用各种道术,严肃对待练功过程。只有志向,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很容易用迷信的观点看待练功中出现的幻觉现象,以致走上自杀、杀人的邪路。 圣人把色身置之度外——外其身,始终关注着法身,反而延长了寿命——身存。色身和法身是对立统一的,我无私以养法身,法身无私以治色身,法身存则色身存,法身失则色身亡。

道德功是内功、静功,不同于当今轰轰烈烈的体育运动。可以说,身体的内部矛盾是决定身体健康与否的主要因素,只注重外因而忽视了内因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并非圣人没有私心,只是因为圣人彻悟了大道,才能够成全他健康长寿的私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