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刿论战》内容理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19 23:32: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曹刿论战内容理解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层:通过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第二段: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曹刿论战》练习题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如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作战的对象(双方)和 战争的性质 。

2、请用原文回答:战前,曹刿的“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肉食者谋之” ;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肉食者鄙”

3、曹刿否定了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肯定了他最后一次回答,这说明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 取信于民

4、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这段文字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曹刿在于鲁庄公的对话中论述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公与之乘”中的“之”指谁?“乘”的意思是什么? 曹刿 乘战车 2、表现鲁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

3、曹刿“下视”看见了什么?“登轼”望到了什么? “下视”看见“其辙乱”,“登轼”望到“其旗靡”。 4、“公将鼓之。”刿曰“未可。”为什么?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5、为什么在“齐人三鼓”时刿曰:“可矣”?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6、“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为何又说“未可”?后为何又说“可矣”?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7、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是哪两句?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8、有利于反击的时机是什么?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什么? “彼竭我盈”之时 “辙乱”“旗靡”之时 9、《曹刿轮战》全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详写论战前政治准备和战后总结,略写战斗过程。这样写既突出了“论战”又突出了曹刿是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 10、本段说明了曹刿什么战术思想?本文是哪个成语的出处? 抓住有利战机,注意观察分析敌情。 “一鼓作气”

回答问题

1.请简析“十年春,齐师伐我”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这一句写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的双方及战争的性质。“齐师伐我”说明当时情况紧急,为下面的“请见”表现曹刿的爱国之情做了铺垫。

2.请选取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文中有“下视其辙”和“登轼而望之”两处细节描写,均表现了曹刿重视观察、谨慎对敌,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3.有人认为详写齐鲁双方的交战过程,更可以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请谈谈你的看法。 《曹刿论战》重在表现曹刿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紧扣住“论战”来写。交战过程与“论”字关系不大,齐鲁交战之时,情况紧急,曹刿也不可能对他的观察、判断、决定作详细的解释,所以略写。

4.请举出这篇文章最主要的两个写作特点,并选其中的一个作简要分析。

主要有三个写作特点: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组织材料详略得当;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分析到位即可。

5.请谈谈你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认识。

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代表。开战之前,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开战之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击鼓,什么时候该追击。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不仅接受了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曹刿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说明他知人善用。长勺之战取得胜利,鲁庄公功不可没。

6.文章主要从那些方面塑造曹刿这个人物的?

文章主要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两方面来塑造曹刿的。 内容理解: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战前曹刽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上的杰出谋略。 作者按“公将站”,“战于长勺”,“即克”先后次序叙事。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十年春……乃入见。)写曹刽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十年春,齐师伐我”,写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的双方,“公将战”写鲁庄公的态度。从曹刽和乡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担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既是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曹刽的自信。下文庄公的“鄙”处处衬托出曹刽的“远谋”。

第二层:(问:“何以战?”……战则请从。)写曹刽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以突出表现曹刽对备战条件的认识。从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庄公是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这正表现他的“鄙”。当庄公第三次回答时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这一条件后,曹刽立即加以肯定,表明曹刽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战则请从”,不仅表现了曹刽主动请战的热忱,而且也自然过渡到下一段,写他在战争过程中“远谋”。

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写曹刽,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的话,和“下视”“登轼而望”等动作,就突出了他谨慎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齐师败绩”“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刽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为什么“齐人三鼓”后曹刽才所可以进攻,为什么“下视”“登轼”以后曹刽才说可以追击,作者并未解释。这是为下文留下伏笔,在下文写战后分析时,让曹刽能集中“论战”,从而表现他的“远谋”。

第三段:写战后曹刽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点出了庄公的“鄙”。同时,因公之问,又自然引出曹刽的“论战”。长勺之战,鲁国战胜了远比自己强大的齐国,除了取信于民这一条件外,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术。曹刽的论述正是为了阐明这一点。曹刽认为进军的时机是“彼竭我盈”时,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记叙一次战争,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本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刽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所以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刽的言论写的详备,而战场上敌我双方的搏杀写的极为简略。对刻画曹刽的形象,突出文章的主题,效果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