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A6轿车ABS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2:53: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西华大学汽车服务工程毕业论文

1前言

人们生活不断的改善,科技在高速发展,汽车工业也在不断的完善。今天的汽车已经踏入了千家万户的门槛,然而汽车使用中产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简称ABS)是提高和改善汽车制动性能的重要途径,它能充分发挥轮胎与路面的潜在附着力,最大限度地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以满足行车安全的需要,它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虽ABS的理论基础早已确立,但鉴于相关工业如电子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可靠性、价格效益比成为ABS发展道路上的两大障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ABS可靠性得以完善,加之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致使制动时车轮抱死拖滑成为行车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为了改善制动性能,保障行车安全,促进了ABS的使用日益广泛。 本文是《奥迪A6轿车ABS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本文用理论联系实际方法,介绍ABS系统的常见故障发生原因和排除故障方法,以及ABS系统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

1

西华大学汽车服务工程毕业论文

2概述

2.1课题背景

汽车ABS系统是在车辆制动过程中用来防止车轮抱死造成危险,ABS系统是英文Anti-lock Brake System的缩写,全文的意思是防抱死制动系统。

凡驾驶过汽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积水的柏油路上或在冰雪路面紧急制动时,汽车轻者会发生侧滑,严重时会掉头、甩尾,甚至产生剧烈旋转;制动力过大,将使车轮抱死,汽车方向失去控制后,若是弯道就有可能从路边滑出或闯入对面车道,即使不是弯道也无法躲避障碍物,产生这些危险状况的原因在于汽车的车轮在制动过程中产生抱死现象,此时,车轮相对于路面的运动不再是滚动,而是滑动,路面作用在轮胎上的侧滑摩擦力和纵向制动力变得很小,路面越滑,车轮越容易。总之,汽车制动时车轮如果抱死将使制动效率下降,延长了制动距离;轮胎过度磨损,产生“小平面”,甚至爆胎。

ABS防抱死制动装置就是为了防止上述缺陷发生而研制的装置,它有以下几点作用:

ABS的第一个作用是增加了汽车制动时候的稳定性。汽车制动时,四个轮子上的制动力是不一样的,如果汽车的前轮抱死,驾驶员就无法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这是非常危险的;倘若汽车的后轮先抱死,则会出现侧滑、甩尾,甚至使汽车整个掉头等严重事故。ABS可以防止四个轮子制动时被完全抱死,提高了汽车行驶的稳定性。汽车生产厂家的研究数据表明,装有ABS的车辆,可使因车论侧滑引起的事故比例下降8%左右。

ABS的第二个作用是能缩短制动距离。这是因为在同样紧急制动的情况下,ABS可以将滑移率(汽车滑移距离与行驶比)控制在20%左右,即可获得最大的纵向制动力的结果。

ABS的第三个作用是改善了轮胎的磨损状况,防止爆胎。事实上,车轮抱死会造成轮胎小平面磨损,轮胎面损耗会不均匀,使轮胎磨损消耗费增加,严重时将无法继续使用。因此,装有ABS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

2

西华大学汽车服务工程毕业论文

另外,ABS使用方便,工作可靠。ABS的使用与普通制动系统的使用几乎没有区别,紧急制动时只有把脚用力踏在制动踏板上,ABS就会根据情况进入工作状态,即使雨雪路滑,ABS也会使制动状态保持在最佳点。ABS利用电脑控制车轮制动力,可以充分发挥制动器的效能,提高制动减速度和缩短制动距离,并能有效地提高车辆制动的稳定性,防止车辆侧滑和甩尾,减少车祸事故的发生,因此被认为是当前提高汽车行驶安全性的有效措施。目前ABS已经在国内外中高级轿和客车上得到了广泛使用。 2.2 ABS防抱死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

ABS装置最早应用在飞机和火车上,而在汽车上的应用比较晚。铁路机车在制动时如果制动强度过大,车轮就会很容易抱死在平滑的轨道上滑行。1908年英国工程师J. E. Francis提出了“铁路车辆车轮抱死滑动控制器”理论,但却无法将它实用化。接下来的30年中,包括Karl Wessel的“刹车力控制器”、Werner Mhl的“液压刹车安全装置”与Richard Trappe的“车轮抱死防止器”等尝试都宣告失败。在1941年出版的《汽车科技手册》中写到:“到现在为止,任何通过机械装置防止车轮抱死危险的尝试皆尚未成功,当这项装置成功的那一天,即是交通安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可惜该书的作者恐怕没想到这一天竟还要再等30年之久。

当时开发刹车防抱死装置的技术瓶颈是什么?首先该装置需要一套系统实时监测轮胎速度变化量并立即通过液压系统调整刹车压力大小,在那个没有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的年代,没有任何机械装置能够达成如此敏捷的反应。等到ABS系统的诞生露出一线曙光时,已经是半导体技术有了初步规模的1960年代早期。

精于汽车电子系统的德国公司Bosch(博世)研发ABS系统的起源要追溯到1936年,当年Bosch申请“机动车辆防止刹车抱死装置”的专利。1964年(也是集成电路诞生的一年)Bosch公司再度开始ABS的研发计划,最后有了“通过电子装置控制来防止车轮抱死是可行的”结论,这是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名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世界上第一个ABS原型机于1966年出现,向世人证明“缩短刹车距离”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投入的资金过于庞大,ABS初期的应用仅限于铁路车辆或航空器。

3

西华大学汽车服务工程毕业论文

电磁柱塞速度传感器刹车装置回流泵降压器回流通道控制单元K

图2-1 BOCSH防抱死控制系统

Teldix GmbH公司从1970年和奔驰车厂合作开发出第一具用于道路车辆的原型机--ABS 1,该系统已具备量产基础,但可靠性不足,而且控制单元内的组件超过1000个,不但成本高也很容易发生故障。1973年Bosch公司购得50%的Teldix GmbH公司股权及ABS领域的研发成果,1975年AEG、Teldix与Bosch达成协议,将ABS系统的开发计划完全委托Bosch公司整合执行。“ABS 2”在3年的努力后诞生!有别于ABS 1采用模拟式电子组件,ABS 2系统完全以数字式组件进行设计,不但控制单元内组件数目从1000个锐减到140个,而且有造价降低、可靠性大幅提升与运算速度明显加快的三大优势。两家德国车厂奔驰与宝马于1978年底决定将ABS 2这项高科技系统装置在S级及7系列车款上。

在诞生的前3年中,ABS系统都苦于成本过于高昂而无法开拓市场。从1978到1980年底,Bosch公司总共才售出24000套ABS系统。所幸第二年即成长到76000套。受到市场上的正面响应,Bosch开始TCS循迹控制系统的研发计划。1983年推出的ABS 2S系统重量由5.5公斤减轻到4.3公斤,控制组件也减少到70个。从此以后,欧美日许多的制动器专业公司和汽车公司相继开始了各式各样的ABS系统的研发。到了1985年代中期,全球新出厂车辆安装ABS系统的比例首次超过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