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第六章《 溶解现象》教材分析素材 上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5 8:37: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6章 溶解现象》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第六章溶解现象》是初中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碳单质、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的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但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的知识,几乎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后续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当然也为深入学习分散系的有关知识做了准备。

其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共分三节: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的某些性质和用途和乳化现象及其应用、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其用途等知识。首先,本节从学生熟悉的分散现象事例和用途出发,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是分散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到分散剂中形成的稳定或较为稳定的分散体系,从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后几节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如溶解度、溶液的组成等的学习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其次,学生通过对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和乳化现象的学习和了解,加深了对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重要应用价值的理解。

第二节溶液的组成的表示,主要内容有:溶液的组成定性表示:溶液=溶质+溶剂,溶液的组成定量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节是对溶液知识的深化,学生将认识到除了水这一种常见的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见的溶剂;学生更将认识到,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实验的必要前提。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主要包括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结晶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继而认识到可以用溶解度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从而找到了用于解释经常遇到的易溶、难溶、微溶等现象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认识理解结晶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重点、难点】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1、重点:

(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

(2)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乳化

第二节溶液的组成的表示

1、重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2

(1)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认识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辨证关系。

(2)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难点:

(1)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各类计算。

(2)溶液的配制。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1、重点:

(1)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4)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2、难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用心 爱心 专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