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2 14:05: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4.8 跨文化调适理论(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早期的文化调适研究是由人类学家或者社会学家所组织的,并且一般都是集体层次上的研究,他们探讨的通常是一个较原始的文化群体,由于与发达文化群体接触而改变其习俗、传统和价值观等文化特征的过程。心理学家在这一领域的贡献主要是最近几十年来的工作,他们通常更加注重个体这个层次,强调文化适应对各种心理过程的影响。虽然从Redfield,Linton和Herskovits对文化适应的定义来看,文化适应的过程实际上对发生相互接触的这两个不同文化都会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影响程度大不相同,对一直生活在主流文化(host culture/dominant culture)中的群体影响很小,对新到这个文化环境的群体的影响相对而言就大得多,这一过程甚至可以影响到他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与此相对应,已有的文化适应研究实际上主要探讨的就是文化适应过程对这些新到一个文化环境的移民或者暂居者的影响。近二十多年来,Young Yun Kim一直致力于发展她的交际与文化调适理论。她最早的理论对韩国移民在芝加哥地区文化适应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调查。此后,她基于开放系统的视角不断地对理论加以改进,主要是增添了移民“压力—调适—成长”过程的理论,并将注意力放在移民“跨文化”的转变上。此外,现阶段的理论正尝试着将“实现跨文化适应”描述为是“陌生人与接受陌生人的环境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4.8.1 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内容

Young Yun Kim现阶段的理论包含了以开放系统论为基础的若干假设,以及其他若干规律与命题。在一共十条规律当中,前五条为跨文化适应理论的广义原则,包括:吸收及适应主流文化与反吸收及适应主流文化都是跨文化适应过程;“压力—调适—成长”的动态过程是适应过程的内在动力;跨文化转变是“压力—调适—成长”(stress-adaptation-growth)动态过程的功能;随着陌生人逐渐完成跨文化转变,“压力—调适—成长”动态过程的难度不断降低;跨文化转变给陌生人带来功能上的强健和心理上的健康。后五条规律论述了跨文化转变和一些概念的相互关系,这些概念包括跨文化转变和居住地人的交际的能力、居住地人的交际活动、种族文化进行的交际活动、环境情况以及陌生人的个人素质。

Young Yun Kim在阐述跨文化调适过程时提到,没有人天生就知道该怎样在这个世界上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慢慢学会了将我们的社会环境和它的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说,各种信息、各种可操作的语言和非言语的习惯给了我们一个一致的、连贯的和清晰的生活方式。这种熟悉的文化就是我们的家乡世界,它同我们的家庭或重要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担负着组织、整合、保持一个人的家乡世界的任务,尤其是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在同周围文化环境的方方面面的不断接触中,我们内在的体系经历着一系列的改变,逐渐接受着各种观念、态度和行为。我们慢慢习惯于生活在同我们具有相似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人的身边。

进入一种新的文化就好像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文化一样。只是这一次,我们要接受各种差异。我们要开始意识并努力去思考原来并不会太多加以思索的事情,因为人的神经系统就是这样——只有当熟悉的事物发生了变异时,那些掌控行为和意识的神经才能产生意识。于是,作为陌生人的人才会发现他们对新文化的交际系统缺乏必要的理解,他们有必要学习和认知新的符号和行为方式。他们或许会被迫延缓,甚至是放弃那能证明他们是谁的文化身份。这样的情形会致使危机产生。内在的冲突迫使陌生人学习新的文化体系,成为文化适应的前提。理论上讲,调适改变的最终方向是文化同化。对于大多数移民者来讲,同化是一个终生的目标,通常需要几代人来完成。

每一次调整适应变化的经历都会伴随着个人心理上的压力,这是一个人的身份冲突,一方面个体想要保持原有的文化身份,另一方面,又需要同新的环境保持和谐状态。不适应的状况和压力感会促进个体克服困境并且采用调适的行为来养成新的习惯。当人们开始向前看,迎接挑战并对新环境作出回应时,调适的行为即变为了可能。在压力和调适逐渐达到平衡后,就将出现不易察觉的成长。“压力—调适—成长”并不是顺利、平稳、线性发展的,而是按照辩证的、循环的、迂回的方式发展。只要存在新的环境,“压力—调适—成长”这一过程就将继续存在,并整体上向更加适应和更加成熟的方向迈进。在适应新文化这一过程的初级阶段中,巨大的和突然的变化还很有可能出现。在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后,这种压力和适应的波动将变得缓和,直到最后与我们内在的状况相融。

在阐述跨文化结构时,Young Yun Kim首先强调了交际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当陌生人的个人交际模式同当地人发生了交迭时才算是实现了成功的调适。陌生人在新的社会文化中交际经历受他的交际能力的限制。与此同时,每一次与新社会文化的交际都将为陌生人提供学习文化的机会。新文化的人际交流尤其可以帮助陌生人,让他对当地人的言行举止更具洞察力,获得更多的信息。大多数的进入新环境的陌生人都需要与他人建立新的关系,否则他们将会感到自己没有足够的支持系统,由此产生不确定感和压力。参与到新的交际活动中是源于人类需要从属于某个团体的本能愿望。

关于陌生人的个人素质,Young Yun Kim提到,跨文化调适是受每个陌生人的个人状况影响的。陌生人进入新环境的准备程度(preparedness)各不相同,它包括面对新环境时心理上的、情绪上的和动机上的准备,包括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影响他们准备程度的因素是他们到达新的文化之前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包括学校的教育和培训、他们所拥有的媒体资源、语言文化知识、他们此前同新文化中的成员或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以及他们此前有过的其他文化调适经历。每个进入新文化的人也都带着自己的个性特征。当他们遇到新环境的挑战时,个性特征就成了他们是否能成功地将新的经历体验内在化的关键因素。Young Yun Kim主要将个性特征归纳为三点:坦率性、力量和积极性。坦率性可以帮助陌生人减少抗拒感,增加加入新环境的意愿,并使得他们可以以一种不僵硬、不偏激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新文化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力量可以让个体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保持一种宽容、兴奋且自信的状态。同样重要的还有积极性,它反映了陌生人基本的人生观,同样也可以反映出在面对困难局面时的自信状况。它有助于陌生人习得新的文化知识,并使得他们能更好地同本地人在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获得兼容。坦率性、力量和积极性有助于陌生人在文化调适过程的发展。在陌生人发生内在改变的过程中,他们原本习惯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反应也都将改变。一些“旧的”文化习惯将被新的文化习惯所取代。陌生人将在实现自身社会需求时变得更加熟练,更应付自如。

4.8.2 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前提假设

跨文化调适理论有四个前提假设,分别是:

1.调适是一种自然而普遍的现象。调适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它帮助人们在对抗性的环境中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跨文化调适是“环境适应过程中的普遍过程”。这一调适理论是以一种“泛人类”的现象来加以解读的——人类具有在面对环境威胁时,进行内部斗争来获得对生命的控制的特征。

2.跨文化调适并不是需要具体分析的变量,而是一个人在面对新的陌生环境时的整体进化

过程。跨文化调适必须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加以理解。

3.跨文化调适是在交际活动中发生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交际是一种必要载体,没有交际也就没有所谓的调适,跨文化调适只有在个体在同新环境发生互动的时候才存在。唯一不会发生文化调适现象的情况即为个体与新环境处于绝对隔离的场景中。

4.调适是一种对于所有生命体系来讲都自然而普遍的现象,交际是适应的方式,基于这样的前提,作者考虑得更多的不是个体在进入新的不熟悉的环境中是否可以调适,而是他们怎样和为何进行调适。

4.8.3 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应用

Young Yun Kim指出,概括普遍系统理论,人是不断与文化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交换信息的综合的、相互影响的、动态的、开放的交际系统。在与社会文化环境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人总是试图保持自身内在意义结构的稳定性。一旦他们内部的结构秩序被打破,不平衡或压力就会随之而来。作为能动的生物,他们会努力恢复这种内部结构的平衡性、稳定性。正是通过这种“压力—调适—成长”的动态变化过程,人们才渐渐适应环境。在人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文化与个人内在的条件相结合,形成个人的文化个性。身处异乡,人们本土文化所形成的内在的文化模式会与通过参加旅居国交际活动而获得的新的文化模式发生冲突。结果是他们内在的、原有的文化模式会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文化个性的改变。随着旅居人士适应行为的增加,他们在旅居国的交际能力,即掌握旅居国的语言能力,非言语行为能力,认识辨别与趋合能力及情感超同能力,会进一步加强。但人们适应活动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会受旅居社会及个人背景的影响。旅居社会对人们适应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他们的接受能力及迫使他们遵循该文化及交际模式的压力两方面。这种接受力和压力或促进或阻碍人们参加旅居国的交际活动。人们个人背景对适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或种族背景,个性及准备程度等方面。人们综合的跨文化调适能力主要表现在他们在适应活动中的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功能适应性,心理健康程度及跨文化个性。

Young Yun Kim关于人们适应新环境的理论在实践中引发众多思考。首先,它在外语教学方面给人以新的启示。学习外语的目的是利用外语进行社交,然而,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强调的只是语言层次,而并非语言与文化并举、结果使得外语学习者在与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时,难免会出现尴尬,窘迫的局面。Kim的理论引发人们思考一种跨文化导向的外语教学法。它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有能力处理有关外语和外国文化的任务。此外,Young Yun Kim把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的问题提出来,指出它是人们在旅居国所必然要经历的一种文化冲击。她同时说明人们适应行为的成败或多或少有赖于旅居国人对他们的态度,其中文化定势和偏见尤为明显;人们在旅居国的适应能力可以从他们参与旅居国交际活动的有效性和适宜性作出判断;人们适应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完全同化,而是获取跨文化个性的过程。所有这些都为将要旅居和在新环境中生活的人在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认识上、行为上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准备。 4.8.4跨文化调适理论的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