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6 17:26: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不仅有个别差异,还有( )差异。 A.地区 B.民族 C.经济 D.性别

四、判断

1.婴儿对语言的知觉是从名词开始的。( )

2.9—12个月的婴儿能将听到的各种语音转换成因素。( ) 3.4岁以上的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 4.词汇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标志。( ) 5.积极词汇就是讲好话的词汇。( )

6.消极词汇就是不理解词义或不能正确实用的词汇。( )

7.儿童最初的语言具有情感、意动和指物功能,但单词句只有指物功能。( ) 8.语用能力是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 ) 9.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就是内部语言。( )

10.儿童语言的习得有性别差异,通常是男孩好于女孩。( 0

五、简答

1.什么是儿童语言中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 2.2—6岁儿童的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如何? 3.幼儿良好的复述能力表现出哪些特性?

4.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化语言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第三节 幼儿的亲子关系

一、名词解释 依恋

二、填空

1.亲子关系本质的情感模式就是 。

2.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形成的 、 情感模式。

3.安思沃斯通过“ ”实验研究,发现依恋有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两类。

4.依恋分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两类。其中,不安全依恋又包括 和 。

5.绝大部分儿童( %)的依恋属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约占 %,矛盾型依恋占 %。

6.儿童不同的依恋类型的形成通常与 和 有关。

7.一般说来,容易照看型儿童通常形成 依恋,难以照看型儿童容易形成 依恋,缓慢发动型儿童容易形成 依恋。

8.婴儿气质与教养方式对依恋形成的关系,本质上是 和 对心理发展的关系。 9.依恋对象的存在是为婴儿提供一个探索环境的 。

10.依恋对今后的亲子关系具有预测作用,也对儿童的 、 和 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选择

1.依恋形成以后,会发生( )的行为。 A.听见声音就及时反应 B.分离时不出声

C.主动寻求依恋对象 D.与依恋对象重逢时哭闹 2.回避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 )。 A.一般不会主动要妈妈抱 B.怕陌生人

C.一般不喜欢独自游戏 D.比较爱哭

3.矛盾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重逢时可能表现出( )。 A.喜欢和活跃 B.平静和欣慰 C.激动和拥抱 D.哭闹

四、判断

1.依恋一旦形成,儿童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就会紧张。( ) 2.儿童与依恋对象重逢时会哭。( ) 3.安全型依恋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 ) 4.回避型依恋儿童容易跟陌生人走。( ) 5.矛盾型依恋儿童在父母身边很自如。( ) 6.儿童依恋父母,父母依恋儿童。( ) 7.儿童的气质是依恋形成的物理学基础。( ) 8.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

五、简答

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类型有哪几种?

第四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一、名词解释 1.同伴关系 2.交往策略 3.受欢迎儿童 4.被拒斥儿童 5.被忽略儿童

二、填空

1.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 、不可替代的,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更加重大。 2.儿童能在同伴关系中汲取同伴的经验,包括 、 、 乃至 。

3.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 的源泉,是儿童得到 和 的前提。

4.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儿童所呈现的 ,亦即作为一种社会技能,是儿童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 5.同伴关系在心理上是 的,这有助于让儿童体验内在的尊重感。

6.幼儿偏好于同性别的小朋友玩,这种现象被称为“ ”现象,儿童在 岁时就出现这一现象,6岁时尤为明显。

7.幼儿的交往策略主要发生在 中。

8.幼儿的交往策略一般采用 、 、 、 及 。 9.在人为障碍条件下,幼儿与成人的交往采用 、 、 及 。 10.幼儿之间的交往倾向于 的策略,而与成人交往时倾向于 策略。

11.受欢迎的儿童是因为他们具有 、 人格特征,他们擅长 和 。

12.行为特征与认知能力是相互影响的。社会认知技能决定了 ,支配着不同的 ,也决定着 的成败。

13.在幼儿阶段,有 %的幼儿属于受欢迎型,而 %的幼儿是被拒绝型的, %的幼儿是被忽略型的。

14.一个儿童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会间接地影响到 对这个儿童的评价。

三、选择

1.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 )的,不可替代的。

A.重叠 B.平行 C.交叉 D.互补

2.同伴关系或团体之间的归属感,有利于儿童克服( )引发的焦虑。 A.紧张和恐惧 B.孤独和无聊 C.独立和无助 D.孤独和无助

四、判断

1.亲子关系可以替代同伴关系。( )

2.同伴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那是因为他们身高差不多。( ) 3.同伴之间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有利于形成归属感。( ) 4.归属感有利于克服焦虑,增强自我的信心和力量。( ) 5.交往技能主要是学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 6.幼儿园是发展幼儿之间同伴交往的唯一课堂。( ) 7.游戏和强化对同伴交往有重大作用。( )

8.幼儿人际交往中的“性别分离”现象是从4岁开始表现的。( ) 9.幼儿自由活动是发展同伴交往的重要条件。( ) 10.幼儿交往策略就是交往技能的表现。( ) 11.幼儿以貌取人是家长教育的直接结果。( )

12.在幼儿交往中,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比较容易受欢迎。( ) 13.不受欢迎的儿童难以发动活动。( )

五、简答

1.同伴关系的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幼儿在出生的头两年里在社会交往方面主要获得哪些技能? 3.幼儿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4.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包括哪些方面? 5.受欢迎的儿童有哪些行为特征?

第五节 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亲社会行为 2.移情 3.攻击行为 4.观点采择能力 5.他律 6.自律

二、填空

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包括 、 、 、 、 等。这些行为都是指向他人或社会的有益行为。

2.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 ,很少指向老师。

3.一项关于分享的研究表明, 的4—6岁儿童采用利他分法;到了6—7岁,百分比上升到 。可见,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4.整个幼儿期,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指向 性别伙伴。 5.幼儿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

6.儿童的认知加工与制约人际互动的 的认知关系密切。

7.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基础是 ,也就是必须要有体验别人情感的能力。 8.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包括 和 两种形式。 9.社会认知的 和 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

10.社会贫困、 、 以及成人社会的暴力,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加。 11.电子游戏机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更大的 作用。

12.当儿童用攻击性行为维护自我价值时,这是一种 手段。

13.成人不要用粗暴的方式压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应该找出原因,及时 、 儿童的心理压力。 1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受 的制约。

15.游戏,尤其是 游戏,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6.树立榜样,本质上就是让儿童通过 ,习得和表现良好的行为。

17.他律不仅表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上,也表现在对 的态度上,认为规则不可修改。 18.科尔伯格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对道德问题的 、 有着质的区别。

三、选择

1.儿童的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影响儿童行为的内在因素是( )。 A.观念 B.信仰 C.规则 D.道德

2.自己喜欢,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自己不喜欢,就以为别人也不喜欢,这就是( )的表现。 A.自说自话 B.自私自利 C.自以为是 D.自我中心

3.研究表明,在3—9岁年龄段中,儿童的( )攻击较为稳定。 A.报复性 B.敌意性 C.言语性 D.身体

4.研究表明,身体受过虐待的儿童在( )岁就开始出现社会认知偏差。 A.3 B.4 C.5 D.6

5.处于他律阶段的幼儿往往根据( )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A.最初动机 B.行为时机 C.成人态度 D.实际后果

四、判断

1.亲社会行为就是不要酬报的行为。( ) 2.观点采择能力就是接受别人观点的能力。( ) 3.移情,就是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动别人。( ) 4.工具性侵犯,就是使用工具打人。( ) 5.敌意性侵犯就是企图伤害别人或故意破坏财物。( )

6.如果从一次攻击性行为中尝到甜头,就可能会促进攻击性行为的频频发生。( ) 7.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自尊普遍较低。( )

8.电视暴力降低了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引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 9.他律阶段的死守规则与自律阶段的修改规则,是两种不同质的发展水平。( )

五、简答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幼儿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 幼儿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个性

2.个性倾向性系统 3.自我意识系统 4.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二、填空

1.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 。

2.个性是一个人的 后形成的心理产物。

3.个性是具有 、 的心理特征系统。

4.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 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得以形成的,

5.当一个人的认知发展到 水平、情感发展到 水平、社会化发展到

水平后,便最终整合成为个性。

6.个性具有 、 、 、 四个特征。 7.个性的稳定性表现在一个人所有的 和 之中。 8.个性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为各因素之间的 。

9.个性形成后,表现在一个人的 、 、 、 等所有的心理活动中。 10.个性的整合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 。

11.社会既是心理发展的 ,也是心理发展的 。个性的本质是 。 12.个性的个别性突出地表现为人的 、 和 的差异。

13.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 、 、 、 、 等要素。 14.自我意识包括 、 、 三个方面。

15.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包括 、 、 等心理成分。

三、选择

1.以下关于个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个性是天生的

B.穿着打扮与众不同就是有个性 C.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D.个性非常稳定,无法改变

2.个性是稳定的,但在( )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个性是可能有变化的。 A.身体健康状况和心情 B.社会、生活和教育 C.居住和出行 D.经济和收入

四、判断

1.个性就是与众不同的特点。( ) 2.个性是与生俱来的。( )

3.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形成的心理特征系统。( ) 4.个性具有稳定性,一经形成就不再变化。( ) 5.个性反映在一个人所有的心理活动中。( ) 6.个性的本质是社会的。( )

7.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 ) 8.自我意识系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

9.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反映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

五、简答

心理学讲的个性与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个性概念有什么不同?

第二节 幼儿的气质

一、名词解释 气质

二、填空

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 。

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指心理活动的 、 、 和 。 3.各种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联系和组合,就构成了个人的 。 4.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 因素的影响。

5.传统的气质类型分为 、 、 、 四类。 6.托马斯将婴儿气质分为 、 和 三种类型。

7.根据托马斯的测定,容易抚养型的婴儿约占 %,难以抚养型的婴儿约占 %,缓慢发动型的婴儿约占 %,另有 %属于混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