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14春学期课程考试《管理学概论》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26: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学院

《管理学概论》期末考试

一、简述管理的内涵、特征与职能 答:(1)管理内涵:管理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科学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活动或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具有二重性。这是指管理具有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营效果的管理活动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和技术进步的比例、协调、配合、效率的要求,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社会属性,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行为也要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制度的规定性,体现所有者和执政党的意志。②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科学方法应能通过对事物与事情的观察而对事物本质作出判定,并通过联系不断的观察来对这些本质的确切性进行检验。而管理知识来自本世纪以来,在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也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方面。同其他所有技艺一样,管理工作也要利用系统化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采取适宜措施,以获得预期效果。最富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

(3)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控制工作。计划工作: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组织工作:为了有效地达成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分工协作,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过程。领导工作: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达成目标的过程。控制工作: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检查和纠偏活动或过程。

二、简述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管理的基本原则即创新与改善原则、激活原则、重点原则、差别原则、简化原则、配套原则、逐步过渡原则、适度原则、责权利统一原则、分类原则、目标原则和例外原则,并结合实际论述了每条原则的含义。

三、论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并对该理论进行评价 答: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工厂主和工人共同达到富裕的基础,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泰罗确定科学管理的原垩、方法的基础。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弋替旧的经验管理。泰罗认为管理是??门科学,在管理实践中。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混高管理效能的关键。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间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疗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要求工厂的工人树立对工怍、对同伙、对扇主负责任的观念:同时.也要求管理人员一一领工、监工、企业主、董事会改变对同事、对工人以及对一切日常间题的态度,增强责任观念。

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1)泰罗制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这是管

理理论上的进步,也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

(2)泰罗制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的需要。

(3)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4)泰罗把工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最大限度的压榨。泰罗的“标准作业方法”i“标准作业时间”、“标准工作量”。都是以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工人进行最紧张的劳动时所测定的时间定额为基础的,是大多数工人无法忍受和坚持的。因此,’泰罗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泰罗把人看作是纯粹的“经济人”,认为人的活动仅仅出予个人的经济动机,忽视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泰罗认为,工人的集体行为会降低工作效率,只有使“每个工人个别化”才能达到最高效率.此外。他所强调的“科学管理”是“精神变革”,而且“对劳资双方都有利”,掩盖了早期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实质。

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当时.要增加企业的利润,关键是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泰罗本人长时间从事现场的生产和管理工作,故他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间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间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少。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基本没有涉及。

四、论述定量决策的方法

答:现代决策方法可划分为“软、硬”两种方法,决策硬方法即定量决策方法。定量决策方法常用于数量化决策,应用数学模型和公式来解决一些决策问题,即是运用数学工具、建立反映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对这种数学模型的计算和求解,选择出最佳的决策方案。对决策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提高常规决策的时效性和决策的准确性。运用定量决策方法进行决策也是决策方法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定量决策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两种。 1.风险型决策方法

风险型决策方法是指决策者在对未可能发生的情况无法作出肯定判断的情况下,通过预测各种情况发生,根据不同概率来进行决策的方法。风险型决策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决策树法。

决策树法是把每一决策方案各种状态的相互关系用树形图表示出来,并且注明对应的概率及其报酬值,从而选择出最优决策方案。由于根据这种方法的基本要素就可以描画出一个树状的图形,因而管理学把这一树状图形称作为决策树。决策树的构成一般有五个要素:一是决策点;二是方案枝;三是自然状态点;四是概率枝;五是概率枝末端。决策树法在决策的定量分析中应用相当广泛,有许多优点:第一,可以明确地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第二,可以对某一方案有关的状态一目了然;第三,可以表明每个方案实现目标的概率;第四,可以计算出每一方案预期的收益和损失;第五,可以用于某一个问题的多级决策分析。

2.确定型决策方法

确定型决策问题,即只存在一种确定的自然状态,决策者可依科学的方法作出决策。确定型决策的方法有以下几类:

(1) 线性规划、库存论、排队论、网络技术等数学模型法。 (2) 微分极值法。 (3) 盈亏平衡分析法。

3.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1)非确定型决策方法的涵义:非确定型决策方法是指决策者在对决策问题不能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对决策问题变化的各种因素分析,估计其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状态,并计算各个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然后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选择的方法。

(2)非确定型决策方法的准则:由于非确定性决策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难以估计出来,因而现代决策理论根据非确定型决策问题的特点,总结出一套方便可行的方法,即先假定一些准则,根据这些准则求出方案的期望值,然后再确定每一决策问题的最优值。非确定型决策方案的准则主要有:乐观准则、悲观准则、等概率准则、决策系数准则、遗憾准则。

五、简述目标管理的内容与优缺点

答: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目标管理的优点为: (1)改善管理工作 (2)组织明晰化

(3)鼓励员工勇于承诺和自我实现 (4)形成有效的控制

(5)目标管理表现出良好的整体性 目标管理的缺点为: (1)目标难以制定

(2)目标的商定很费时间 (3)偏重短期目标

六、论述企业再造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企业的组织再造就是要改变企业在工业时代构建的组织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理念,建立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组织模式。主要包括改变企业内部层级式的组织结构、建立供应链组织和虚拟组织。 企业组织再造的内容

1、改变企业内部层级式的组织结构,包括:

(1)组织消肿。消肿可以直接导致企业组织结构的简单化。裁员是消肿的直接结果,它使降低了成本,增强了活力。

(2)扩大管理幅度。减少层次是以扩大管理幅度为前提的。只有有效扩大管理幅度,才能达到减少管理层次的目的。管理幅度的扩大取决于一定的因素,如管理者及其下属的素质和能力;能否有效授权;信息沟通的现代化等。

(3)扁平组织。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如金字塔,它是组织不断分层的产物。几乎所有传统企业的管理组织均呈现金字塔形状。这也是管理经典理论所一再表达的原则。然而现代信息技术从管理幅度切入,寻找到突破口,使管理法则重新发挥作用:组织层次开始随管理幅度的增大不断缩小,随着人们管理下属的能力的大幅度增长,企业组织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形转化。

2、建立供应链组织 企业供应链,也称企业网络,是指由同行业中具有上下游合作关系的企业组织所形成的企业群体。广义的供应链概念,则包括了从供应商到制造商、零售商和顾客整个范围,集合其共同的技术和资源,链接成垂直整合的团队以发展和配销产品,完成整个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供应链经济是 80年代末才被人们使用的新概念。企业通常是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