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5:18: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 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游戏的本质性特征

(一)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 (二)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三)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 (四)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 【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

主要观点: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

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此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

1、儿童从事一段时间的智力活动后,需要追逐、奔跑等活动 2、孩子的精力看上去总比成人旺盛 3、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

启示与评价

启示:儿童游戏时间的保证和机会的提供 评价:1、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 2、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3、缺乏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

4、无法解释孩子游戏到精疲力尽后又开始游戏

【松弛消遣说(娱乐论)】

主要观点:1、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 2、对于幼儿来说,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以适应,很容易产生疲劳,这就需要游戏来使其轻松一下,以

便恢复精力;

3、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础的活动,是儿童自然的、积极的生活。

启示与评价

启示:教育及学习活动中的动静交替、有张有弛 评价:1、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

2、如何解释儿童的游戏(儿童还不会去从事工作)

3、排除了许多有智力参与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非脑力性的活动) 4、不适合解释儿童游戏,适合解释动态静态关系。 【预演说(生活预备说)】

主要观点:1、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

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2、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3、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 启示与评价

启示:在游戏中让儿童学习,在实践中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让儿童学习。 【复演论】

主要观点:1、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

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2、游戏的发展过程同种族的演化过程相吻合,儿童通过游戏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启示与评价

启示:不能忽视儿童发展过程中本应经历的阶段。 1、复演说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2、复演说也不能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

3、霍尔在某种程度上是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的:社会环境不同,儿童游戏内容不同。 4、但是,他没有能够对这种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唤起了后人考察游戏的社会历史性的兴趣。 四种理论的关系:统一中蕴含着对立 经典游戏理论的评价: 经典游戏理论的贡献

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为游戏“正名”。 2、从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关注人类特性,不是个体特点。 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总体有些消极。 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佛洛依德、埃里克森、帕勒和蒙尼格

理论思想:人和动物一样,有需要发泄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但人和动物不同,社会道德规范必须限

制这种发泄,当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冲动和欲望累积起来时,将会不自觉地寻找出路,以做梦、幻想、口误等潜意识表现加以发泄。

启示与评价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

1、推动游戏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密切结合 2、普遍重视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价值。 3、促进游戏治疗技术和人格研究方法的发展。——娃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