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创新”不放松 ——新昌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之路 浙江日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52: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咬定“创新”不放松 ——新昌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之路

   浙江日报

咬定“创新”不放松

——新昌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之路 新昌县是浙江省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近年来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引起了科技部的高度关注。浙江省政府组织调研组,形成了新昌创新驱动发展实践的调研报告,并以省政府名义印发,供全省学习借鉴。 咬定“创新”不放松

——新昌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之路

从山区欠发达县到全国百强县、从全省重点污染县到国家级生态县,新昌县的跨越式发展令人瞩目。新昌人说:这是靠了大家“铁了心抓创新,破‘四不’促转型”,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 新昌现象

新昌县域面积1213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八山半水分半田”,人口43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为了摆脱这一状况,新昌开展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经济、振兴新昌”大讨论,深入实施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等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用11年时间成为了全国百强县。

2002年位列全国百强县第90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上升到全省平均的98.7%、99.8%,比1991年提高23.7个、27.3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7%、22.4%。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新昌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经济增速下行,环境质量恶化,曾经的“绿水青山县”沦为了“全省重点污染县”。对此,新昌痛定思痛,开始探索依靠科技进步,注重产业升级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创新强县”战略,坚持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不求其全但求其精、不比大小比创新、不比数量比质量的理念,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现了向国家级生态县的跨越。

——自然禀赋一般但经济增速较高。新昌资源禀赋有限,经济基础、发展条件没有大的优势。但是,在全国、全省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新昌经济增长依然保持良好势头。2012年到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为9.0%、19.1%、11.1%,分别比全省高1.1个、0.4个、2.8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1%,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1%,分别比全省高1.8个、2.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仅为0.6%。

——产业总量不大但质量效益较好。新昌依靠科技与产

业融合,在细分领域形成了“小产品大市场”的格局。2014年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超过8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1.9%,比全省高20个百分点以上;规上企业亩产税收40.78万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全省低25%,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35%,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已连续三年在全省工业强县综合考评中名列前十名。

——科技人才基础薄弱但创新活力迸发。新昌没有高等学校和大院大所,原先人才数量不多。但是,新昌坚持需求导向,不拘一格求人才、用人才,形成“小县大科技”的发展格局,发展动力逐步从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引领转变。2014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居全省各县(市、区)第2位;R&D经费(研发科技经费)相当于GDP比重达4.09%,高于全省1.95个百分点;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50.89%,比全省高22.09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1929件,同比增长37.8%,是2010年的4.8倍;人才总量6.5万人。

——区位条件不优但生态优势日益显现。新昌境内没有铁路、水运、空运,交通不便。但是,依靠创新驱动,把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主体功能区开发等有机结合,构筑了“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生态优势,2014年空气优良率达84.8%,成为全国十佳宜居县。新昌大企业大多把总部留在新昌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