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是什么》第二课时教案 [名校原创]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21:21: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声音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2)利用声音传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声音传播需要传声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2)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传播速度。 【难点】声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声音是一种波

[演 示]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 [引 导]介绍: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但是人眼看不见。 [演 示]图1-7实验

[议一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归纳](板书)

1.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声音在空气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 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理。

二、声音传播的快慢 [做一做]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想一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要测量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慢,需要测量出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学生分析总结:不一样;需要测量出声音传播的距离和时间; 测量工具:皮卷尺和秒表。

[议一议]怎样估测声音在空气中(300m以上距离)传播的快慢呢?

学生讨论交流后总结:用皮卷尺量出一段300m以上距离,当站在终点的人看到起点发令枪冒烟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听到发令枪声时,按停秒表,读出时间,算出速度。

[点 拨]师: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 m/s;钢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 m/s。 [小结归纳](板书) 1.空气中的声速:340m/s。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ld >v液>v气。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例1]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例2]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的声速[v(m/s)]

物 质 声 速 物 质 海水(25℃) 铀(棒) 大理石 铝(棒) 声 速 1531 3750 3810 5000 空气(15℃) 340 空气(25℃) 346 软木 煤油 500 1324 蒸馏水 1497 铁(棒) 5200 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至少写两个):

(1) 声速的单位是m/s ;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速度比空气快 (2)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 。 (3)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具有能量。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阅读材料

会“跳动”的声音

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会“跳跃”。

1921年5月9日,前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千米到16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令人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千米半径一直到半径300千米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令人奇怪而有趣的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地带呢?原来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传播时,爱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当声音经过这些地方时,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向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一种“跳动”现象。上面所说的现象就是爆炸声上下跳动产生的。

有人总结了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要下雨或者已经下雨了。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温度低,容易传播声音。 请回答:

(1)声音喜欢走什么样的介质? (2)简述由传声差别预测天气的道理。 答案:(1)声音喜欢走温度低的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