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6:24: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简答题

? 1.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 2. 结合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趋势,请谈谈中国在未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战略调整步骤。

答1:国际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它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进一步说,第一,国际分工是不同国家因生产不同商品而在国际上形成的一种劳动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必须通过各种媒介实现,如国际商品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经济合作等。第二,国际分工是历史发到资本主义阶段即工业社会阶段的产物。第三,国际分工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国家,也谈不上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指商品、资本、货币、技术、服务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换的场所以及进行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的说,世界市场就是国家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而广义的世界市场还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服务市场、国际技术市场等,以及由这些市场有机结合构成的市场体系。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结果。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矛盾统一体,也可以说它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主体,也可以说它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主体,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及国际劳务合作等各种纽带相联结,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世界经济是经济生活在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各国和各地区经济走向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人们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的全球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答2:(1)从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历程概述 1.1 工业化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和全球工业化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三次产业革命,也因此形成了工业化的三段发展历程。第一次产业革命下英国的工业快速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起源;第二次产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地位逐渐衰落,美国、德国、日本等大国实现了赶超;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制造业中心开始从发达国家向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散

1.2 去工业化

随着工业化向发展中国家的继续扩展,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开始了去工业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去工业化的理解不同:地理学领域认为,去工业化是指由于某一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传统制造业转移到其它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学领域则认为去工业化意味着发达国家的先进工业逐渐走向衰落,体现在制造业就业份额和产出份额的持续下降。

1.3 再工业化

再工业化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人们对传统工业部门的地位和效益提出质疑的背景下,但是由于当时发达国家正处于去工业化浪潮而未受重视。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

第1页

国家开始反思去工业化的战略,纷纷开始了制定重归实体经济的再工业化计划。再工业化概念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见下表。

表:再工业化概念的演变

年份 1968 1980 1984

提出者 韦伯斯特 Etzioni 詹姆斯·米勒

对再工业化的定义

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通过政府帮助实现旧工业部门复兴的现代化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换代,提供能够提高能源效率的新设备等

指出“再工业化”作为一种积极的产业政策选择,是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产业的调整

和升级,重振美国经济的竞争力

1985

Roy Rothwell

把再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的结构转型面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要素和产品,以及服务

于新市场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等

20世纪90年代

经济全球化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崛起,促使发达国家通过工业部门的调整重塑竞

争优势,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再工业化的主要政策手段

2006 2008

(2)再工业化的内容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 20 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再工业化的政策,发出了回归实体经济的强烈信号,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当前再工业化的内容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a.重新认识制造业价值;b.直接扶持战略新兴产业;c.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d.积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3)中国在未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战略调整步骤

欧美国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产业分工与价值分配,重构全球化格局。对我国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竞争加剧。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增强、难度加大。 在钢铁、煤炭、纺织、化工等传统工业领域,我国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薄弱,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转型升级进展不顺畅。 受欧美“再工业化”与东南亚、非洲等低成本国家的双重夹击,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在智能制造等新型工业领域,我国在制度、技术、人才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总体上仍处于劣势。 加之欧美以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安全为由实行技术封锁,拉大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加剧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实施难度。

二是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在全球化中的传统竞争优势削弱、环境恶化。在上一轮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凭借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强大经济活力以及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较好地把握了国

再工业化被描述成一个污染控制和扶持具有可持续再生能力企业发展的一个计划

挤出虚拟经济泡沫,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强化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部门的基础地位

第2页

际产业转移机遇,迅速打开国际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 但近年来,伴随着欧美“再工业化”战略实施,“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些国家的重点攻击对象。据商务部与世界贸易组织统计, 2016年我国共遭遇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19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 ,案件数量与涉案金额同比分别上升36.8%和76%,主要集中在钢铁、化工和轻工产品等领域。

三是资本流出加剧。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压力加大、支撑不足。 资本流出加剧相对地削弱了我国对资本的长期吸引力,造成国内工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资本支撑,不利于我国应对新常态下的经济下行压力。 此外,资本流出的正反馈效应还可能影响我国汇率稳定,与国内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交织,进而加大我国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中国的机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球经济再平衡与国际分工格局的重构有助于我国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新一轮全球工业化浪潮已经成为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重要发展方向,全球经济再平衡必然需要全球治理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与变革,而这种优化与变革需要适应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置身其中,我国可以更加主动有效地发挥发展中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相关政策、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促进政策协同,提升国际话语权。 如2016年,我国主办召开杭州G20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就研究、就业、教育、新型工业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达成诸多合作共识,为我国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是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工业产业链分工的精细化、专业化有助于我国拓展国际产业合作。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 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规模占全球的1/4,具备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一方面,欧美“再工业化”的核心并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回归,而是重在建立新型高端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因此,欧美工业结构的调整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壮大传统工业的契机。 另一方面,新型工业产品的技术研发、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越来越分散,生产工序越来越精细化,有利于我国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多个细分领域,从而获得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

三是“鲶鱼效应”与技术外溢效应有助于我国企业快速成长。就全球经济体系而言,欧美“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是对既有状态的一种“搅动”,将会显著激发发展中国家以及落后经济体的竞争意识。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我国企业必须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学习借鉴发达经济体先进的商业理念、经营模式与组织方式,主动融入国际市场,适应国际规则,促进自身成长。从新技术的生命周期看,在早期应用阶段,企业将凭借对先进技术的排他性使用获得超额利润,以弥补前期开发投入。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竞争对手的出现以及技术的逐渐成熟,技术的排他性将不断弱化。 同时,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和贸易过程中,将对东道国企业起到技术创新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因此,在欧美“再工业化”过程中,我国相关技术的创新以及应用也将得到提升。

可见,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国际分工的影响较大 。大而不强仍是我国制造业最大的特点,我国处于世界价值链的低端,主要进行组装加工,这种状况维持了很长时间。从前,发达国家主要是将一些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工厂建在了中国,例如食品制造业、服装、文教体育用品等行业,还有一些资源加工工业。这种产业的分布结构也和国际分工中中国所处的地位有关,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再加上企业出于对自身优势的考虑。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在外商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些投资者看重的是中国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容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