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恨歌和连昌宫词之差异性[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21:55: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长恨歌》与《连昌宫词》之差异性

鞠 磊

陕西电大汉中分校 08秋汉语言文学专业(秋)

[内容摘要] “元白”并称的两位大诗人——元稹、白居易,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分别创作出了《连昌宫词》和《长恨歌》两首著名诗篇。两首诗同为七言歌行体,但却存在着内容、风格等相左之处,即对李杨故事的态度不同,景物描写的作用不同,取舍史实的目的不同,虚构的内容不同,对李杨生活场景的描述方式不同,受众的接受程度不同。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之处使得两诗形成了不同的主题,以及不同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长恨歌》;《连昌宫词》;差异性

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在“御宇多年求不得”的情况下,最终遇到了“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贵妃杨玉环,进而上演了一幕“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爱情悲剧。从此这个悲剧故事就成了历代无数文人骚客笔下的创作题材。白居易于元和元年(806)创作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主题意蕴在浩如烟海的这类文学作品中独领风骚。与白居易同时代亦是其好友的诗

人元稹也将目光投注在了李杨故事上,并于元和十二年(818)创作出了《连昌宫词》。两首诗的创作时间前后相距仅十余年,以“元白”并称,诗风相近、创作主张相似的两位大诗人针对同一题材各取所需创作出了体裁相同但风格迥异的两首诗——有“风情”的《长恨歌》和有“风骨”的《连昌宫词》。有“风情”是因为前者吟咏了李杨爱情,有“风骨”是因为后者通过李杨故事意欲实现劝谏的目的。不同的创作主旨导致了两首诗在诸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性。

一、对李杨故事的态度不同

两诗都以李杨故事为题材背景进行创作,但在两诗中两位诗人对李杨故事的态度却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长恨歌》开篇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汉武帝上承“文景之治”,开疆拓土,扬威四海,使国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然而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帝王并没有‘思倾国’的事实” 。[1](P9)他先有“金屋藏娇”的陈皇后,接着有“独不见霸天下”的卫子夫,然后有“倾城倾国”的李夫人,最后还出现了一位河间地方推荐的赵夫人。可见汉武帝身边并不乏倾国之色的陪伴,也就自然不会出现多年求不得的遗憾了。因此这句诗里的“汉皇”不是指汉武帝,而是另有所指。“汉时国势强盛,威震遐迩,所以外人多称中国为汉,久之,汉人也以此自称,唐开元之强盛,类于汉时,所以唐人也多以汉自称。”[1](P10) “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被人们尊称为“汉皇”、“武帝”等,是故这里的“汉皇”实指唐玄宗。汉武帝以“武功”留名后世,唐玄宗以“文治”开创盛世,诗人在这里用“汉皇”来称呼玄宗有几分对他的称赞之意。这样一个称谓

也将玄宗英勇神武、聪明睿智的形象展现给了世人。“倾国”一词在这里代指美丽的女子。这一用法发源于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李延年在这支曲子中用倾城倾国来表现自己妹妹的容貌之美,正是因为“倾城倾国”这个词才吸引了汉武帝,李延年之妹才得以成为李夫人。纵观汉朝历史,李夫人根本没有作出任何足以让西汉王朝倾城倾国的事。所以“倾国”一词不含讽刺之意,它只是美丽女子的代名词。这里的“重色”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好色”,它有重视、看重之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是英武多情的盛唐天子李隆基。综合起来理解这句话,它并不存在借汉武帝、李夫人的故事来对李杨进行讽刺之意,反而有赞美、认同之感。

[2](P786)

《连昌宫词》中,诗人写到“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栏杆立”,

这里是用“上皇”、“太真”来称呼唐玄宗与杨贵妃。众所周知,玄宗成为“上皇”皆因“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是玄宗后期怠政所致的恶果。这个称号对玄宗来说是失道的鉴证,也是一种耻辱。诗人在这里用“上皇”来称呼玄宗,其目的就是要揭唐玄宗的“伤疤”,告诫后来人。对于“太真”这一称呼,凡是了解李杨故事的人对它都不陌生。《新唐书·后妃传》云:“玄宗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徙籍蒲州,遂为永乐人。幼孤,养叔父家。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资质天挺,宜充宫掖,遂招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3](P2860)。《旧唐书·玄宗诸子》传曰:“寿王瑁,玄宗第十八子也。”[4](P2215) “透过两部史书的记载,我们得知,杨贵妃最初是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瑁的妃子,后唐明皇经不光彩的手段辗转收为自己的妃子。”[5](P43) “太真”这个称呼对杨贵妃来说就是变节不贞的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