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5:06: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外,内蒙古--由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西藏——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制制度;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存在着以黑彝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青海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成立后,当前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民族的基本特征
(1) 共同历史渊源:它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彝体渊源(族
源)等。
(2) 共同生产方式: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
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社会行为方式的总和。
共同语言 共同文化 共同风俗习惯 共同心理认同 6民族与宗教的区别
民族——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民族是人类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确立时产生的。民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的阶段形态的变化演进,到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时候,到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自行消亡。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宗教产生之后,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宗教最终也会自行消亡。 7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1) 基本上全民族信仰一种宗教,也有些民族虽然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但
信仰的宗教不同。宗教是某些民族重要的特点之一。 (2)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宗教对民族的经
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统一有着很大的影响。 (3) 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有些民族长期信奉某种宗教的过程
中,宗教的节庆、礼仪,禁忌逐渐演变成了民族的节庆,礼仪,禁忌等风俗习惯。
8民族识别的必要性:新中国建立后,许多长期受压迫,受歧视的少数民族纷纷提出确认自己的民族成分,要求承认他们为新中国多民族的平等一员。 民族识别的依据:
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 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 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民族意愿是民族成员对其民族成分和归属的看法,志愿和要求。
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对于其语言基本相同, 民族特点相近, 地域相连, 经济联系密切, 且有民族认同意识的, 尽可能相互合为一体, 认定为同一民族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是从新中国建立不久开始的, 于1987年基本完成。(1) 第一阶段(1950—1954)少数民族数量已达38个。民族识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二) 第二阶段 (1954—1965)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包括识别民族成分和对民族的支系进行识别与归并。少数民族的总数达到54个。(3)(1978——1986)55个民族。(四) 恢复、更改民族成分 11 (一) 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
从氏族、部落解体到民族形成, 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到原始社会末期,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先后发生了两次社会大分工。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也带来了私有制、产品交换、阶级分化的出现。这一切加速了氏族制度的瓦解, 为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12 (一)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有其序列, 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二)、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 也可称作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13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一)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民族的发展变化, 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决定着民族的发展。这一矛盾运动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同样也是民族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阶级社会里, 民族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影响、制约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其中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5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 民族结构与民族发展 民族素质与发展 民族关系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16民族素质:一般包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和身体素质。
17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社会的发展决定民族的发展。民族发展一般将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在单一民族国家中, 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过程中, 民族自身也发展了。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发展, 是与社会发展、民族关系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的。
18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民族的常态发展。是指民族在自己所处的条件下, 在没有外部力量的干扰和影响下的正常发展。民族的异态发展。主要是由特殊的内外部原因所致,因而在民族发展内容上出现了比例失调、状态失常的畸形现象。 民族的跳跃式发展。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跳跃性发展, 只有在民族内部具备一定条件时,受到外部因素刺激推动才能发生。这是由社会的多种因素所造成的民族发展的特殊情况。
26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一)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二)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现代化的建成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 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重点和难点是在民族地区。 (五)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
2
当前, 我国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上。
(六)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边防巩固需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为此, 必须要把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起来, 这是稳定边疆地区, 加强民族团结, 激发少数民族人民的爱国热情, 取得反对境内外敌对势力颠覆阴谋斗争胜利的物质前提条件, 也是保卫边防、维护祖国统一斗争的物质保证。
26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异主要是指民族之间特征、特点的不同。民族之间在交往联系中, 由于各个民族在其特征、特点等自然特性 (或民族性) 上的区别而呈现出民族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 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民族之间的矛盾。
27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第一,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 是民族不平等, 是民族冲突的社会经济基础, 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的社会原因。第二, 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 它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民族压迫政策是各种剥削阶级用来维护他们的阶级利益和特权的手段。尤其是帝国主义为了抢夺殖民地, 征服弱小民族, 加紧对殖民地民族的压迫和统治, 使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化。
第三, 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 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
所以, 国家政权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成为民族问题的重要根源。
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民族间交往联系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28民族问题的普遍性
民族问题的普遍性包括如下含义:首先, 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形成民族以来, 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民族问题。其次, 民族问题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某一方面的问题, 而是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 民族问题都可能会波及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 牵涉到民族的利益。
29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是由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只要民族存在, 民族问题必然存在, 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接近, 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 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 民族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
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主要是由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民族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和社会革命的发展, 它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是指一国的民族问题会引起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反应。一个国家发生的民族问题, 必然引起另一个国家的同一民族的关注, 并会做出种种的反应。当今世界, 保护少数民族权益是国际社会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提醒我们处理民族问题必须放
3
到国际社会的背景下思考, 谨防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以实现他们的政治图谋。
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对国家而言, 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生活在一个国家中的各民族, 大家和平共处, 统一市场的形成与统一经济体系的构建, 有利于各民族政治上的紧密结合, 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与进步, 从而为国家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增强国民的自尊与自信。
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社会是由众多民族组成的,没有具体民族的发展, 也就没有社会这个有机整体的进步。 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国家的治与乱, 社会的进与退, 都与人民群众的福与祸息息相关。在人们划分为不同民族的世界里, 民族包容了所有的人民, 民族问题处理得好, 国家大治、社会进步, 就可能给人民群众以福祉, 使人民安居乐业。
29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在民族问题中, 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解决民族问题的本质就是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 而民族之间的平等首先要从政治上解决, 只有实现各个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 才能为各个民族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第二, 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发展民族经济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第三, 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有时经济问题上的矛盾和纠纷以政治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甚至有时经济问题会转化为政治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
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 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30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国家利益是各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1)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
(2)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3)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
3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 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 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第二, 主张和坚持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 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第三, 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 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
第四, 主张和坚持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 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第五, 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 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成为一种由国家法律所规定的社会关系。其基本含义有三: 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 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 履行相同的义务, 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4
二是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 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 决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者逍遥法外; 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 不得使各个民族的公民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行特殊保护, 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 这一点在事实上也构成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原则, 包括了各民族政治、法律上的平等, 也包括了事实上的平等。 。
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多方面的依据, 包括理论依据、国情依据、民族特点依据和实践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和一般原则(2)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有中国的国情决定的(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
32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一) 民主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 (二) 平等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三) 法制原则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和管理都是依照法律进行的,这一政治制度具有良好的法律保障。 (四) 实事求是原则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经济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方面各具特色。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五) 团结统一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着眼于增进自治地方内各民族的团结,增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 (六) 发展繁荣原则 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目的之一, 也是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
32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一) 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包含“民族”和“区域”两个基本的要素,自治不仅要有自治的主体———民族, 还要有自治的空间———行政区域, 二者结合, 自治才能实施。
(二) 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
经济因素——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自然资源状况等; 政治因素, 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能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既有利于发展民族关系, 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的发展进步。 (三) 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 既考虑民族自治与地方的历史状况, 又考虑其现实的状况及其发展的需要。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充分把握之中, 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规划民族自治地方的未来, 从而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发展繁荣1984.5.31.第六届全国人大的二次回忆通过《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法》
3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
其一,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最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