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2:31: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
必修二 专题3《六国论》学案
1.能够解释“兵”“犹”“亡”“暴”“终”“势”“始”“向”“为”“与”“相”
“以”的意义,掌握本课相关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并能够在课外阅读中迁移运用。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增强忧患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写作议论文。
1.连线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他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其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纵横家的风范。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三人合称为“三苏”,著有《嘉祐集》。
2.探寻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韩、魏、楚三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三国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因势小力弱或方法措施不当等原因而相继灭亡。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到,终不能免于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
暴霜露( ) .与嬴( ) .
洎( ) .草芥( ) .(2)多音字
2.字形辨认
3.通假字
抱薪( ) . 燕、赵之君( ) .殆尽( ) .
(1)暴秦之欲无厌( ) .(2)当与秦相较( )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1)至于颠覆 ..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2)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3)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6.词类活用 (1)日削月割( )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4)秦以攻取之外( ) .(5)李牧连却之( )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7)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
7.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2)斯用兵之效也( )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4)洎牧以谗诛( )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 (6)赵尝五战于秦( ) (7)暴霜露,斩荆棘( ) (8)举以予人( )
答案:1.(1)lù jué pù xīn yǔ Yān jì dài jiè (2)xiāng xiàng qí jī yǔ yù
2.洵属可贵/徇私/殉难 嬴政/赢输/羸弱 邯郸/殚精竭虑/肆无忌惮 3.(1)“厌”,同“餍”,满足 (2)“当”,同“倘”,如果
4.(1)兵器/战争/军队 (2)动词,像,好像/副词,还 (3)动词,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 (4)形容词,凶暴的,凶恶残酷的/动词,暴露 (5)副词,终于/动词,坚持到底 (6)名词,势力/名词,形势 (7)副词,起初/副词,才 (8)副词,以前/动词,奔向,趋向 (9)治理/被/作为/成为 (10)动词,亲附/介词,和,同 (11)副词,互相/副词,动作偏指一方/名词,丞相 (12)介词,因为/介词,拿、用/介词,凭借/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5.(1)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表示另提一事,介词。 (2)那实际。/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祖辈与父辈。/父亲的父亲。
(4)智谋和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5)旧事,成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6.(1)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月 (2)名词活用作动词,坚守道义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动词活用作名词,攻战的办法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完整地保存 (7)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
7.(1)判断句 (2)判断句 (3)被动句 (4)被动句 (5)介宾短语后置句 (6)介宾短语后置句 (7)省略句 (8)省略句
1.如何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
2.作者是怎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各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3.第3段是如何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苏洵认为“赂秦”和“不赂秦”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各是怎样灭亡的?
5.有人说本文的第6段显得多余,因为前面5段已经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6.作者在写齐和燕、赵时,分别使用了表示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请从课文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词句,说说作者对齐和燕、赵的态度各是什么。
7.作者在最后一段是如何点明文章的主旨的?
答案:1.提示:“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借古讽今。这是一篇史论,是借史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文中的史实指战国时期六国的破灭。秦处于太行山以西,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在太行山以东。山东六国有十倍于秦国之众、五倍于秦国之地,有大批文臣武将,但在秦国面前软弱无力,被各个击破。六国灭亡有种种原因,而赂秦苟安是其中重要一条。苏洵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借六国赂秦而亡,以暗刺宋事”,论古是为了讽今。
2.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3.提示:首先,以事实为依据,对敌对双方得失的分析、比较排除了战争是诸侯大量失地的原因,突出了赂秦的危害,证明了赂秦的结果是养肥了秦国,削弱了自己,深化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的道理,证明了“弊在赂秦”。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法。
其次,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与子孙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赂秦不仅不能得到安宁,反而激起秦国更大的野心,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灭亡的下场。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最后,又用古人名言“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来论说赂秦的危害。这是用引证法来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