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哲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3:29: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基督教哲学

台 明 1 概论

基督教哲学是继古希腊罗马哲学之后兴起的、在欧洲中世纪里占主流地位的哲学形态, 是在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上衍生发展出来的。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它最初是作为犹太人的民族宗教——犹太

教的一个分支出现的。基督教在产生后的短期内便突破了民族和地区的界限,在非犹太民族 和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从犹太教中彻底地分离出来。

基督教在接受了圣经犹太教的经典《圣经·旧约》和创世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

经典《圣经·新约》和自身独特的教义。基督教相信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而

12,

耶稣则是上帝道成肉身,是上帝三个位格中的圣子,并且通过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受难 而赎清了因为亚当的原罪而在人类中代代遗传的罪性。基督徒还相信,耶稣基督已在死后三 天复活升天,并将再次降临审判死人与活人。基督教还改变了犹太教以严格的戒律规范生活 的传统,宣扬“爱”是戒律的核心,认为只有“爱”才是联接人与上帝的纽带。

基督教产生初期,曾遭到罗马帝国的残酷,但基督徒凭着坚定的信仰经受住了这一考 验,在争取生存权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赦令”, 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把基督教定为罗马国教。

基督教哲学并非是与基督教同时产生的,基督教哲学的产生略晚于基督教。基督教哲

学的产生是基督教与古希腊思想相遇的结果,是基督徒借助古希腊传统为自身辩护的结果, 即理性为信仰辩护的结果。但也有学者认为,基督教哲学的产生是“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结 果,是雅典与耶路撒冷之间的一种痛苦妥协”3。

确切的说,基督教哲学是在耶稣基督和所有的门徒与使徒都去世之后才产生的。作为

耶稣的见证人,使徒在早期基督教会中是深孚众望又颇有权威的人。当使徒们还活着的时, 并无哲学论证的需要,但随着最后一个使徒约翰之死,“基督教迈入尚未全然预备好的崭新 纪元”4。而基督教哲学的产生便是基督徒在新的情境中解释耶稣与使徒的教导以及基督教 信仰的一种尝试。“信仰寻求理解”,便是基督教哲学产生的关键。基督教哲学是“教会对于 救恩与福音的省思”5。

需要指出的是,信仰与理性的结合自始至终都受到来自基督教内部的严厉批判。从基

督教早期的德尔图良到中世纪的彼得·达米安,再到上个世纪的列夫·舍斯托夫和卡尔·巴 特等等一系列基督教思想家都断然否认信仰与理性的联系,指责“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何相 干”?

但是,虽然基督教内部的反对声音从未停止,但理性与信仰的结合却日益紧密,且其

成果似乎也是卓有成效的,并产生了一整套完备的基督教思想体系(其中包括人间道德,人 类的希望,以及宇宙的过去与未来等等),在中世纪里彻底地垄断了哲学支配了欧洲的思想。

1 西方学者曾对耶稣是否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但并未形成明确一致的结论。公元

一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曾在《犹太古史》中提到了耶稣,但经有些学者考证,其中那段关于耶稣的

文字是后人所加入的,因此并未能成为确切的证明耶稣实存的证据。(请参看《约瑟夫著作精选》保罗·梅

尔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版 第279页 )

2 德国神学家汉斯·昆指出:“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本质区分就是耶稣基督本人”,“正是作为被钉者,耶

稣才不同于许多被抬高的、推崇的、活的神或是宗教的神圣化了的创始人、凯撒、天才,主人或是世界史 中的英雄”。(《基督教大思想家》汉斯·昆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版 第13—14页)

3 《宗教:如果没有上帝?》柯拉柯夫斯基 著 三联书店 1997版 第44页

4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奥尔森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版 第15页

5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 第15页

罗素认为,基督教哲学在中世纪中形成的综合思想体系,其清晰性与完整性是独一无二的, 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都“没有过这样清晰、这样完整的东西”6

2 犹太教总况

犹太教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犹太教至今的发展可分为四个

阶段,分别是圣经犹太教时期、拉比犹太教时期、中世纪犹太教时期与近现代犹太教时期。 其中,圣经犹太教是基督教的直接源泉。

圣经犹太教的经典便是基督教通常所说的《圣经·旧约》,犹太人称其为《塔纳赫》7, 其中记载了犹太人的历史,而圣经犹太教的教义及其本质便自这部《塔纳赫》中彰显出来。 犹太人都视《塔纳赫》中的历史为圣史,因为其中的犹太人的历史是一部上帝参与其中的历 史。在犹太人的这部圣史中,从上帝创世起一直叙述到犹太人的未来结局,并通过这部圣史 向犹太人显明上帝的作为都是公义的。犹太人都相信,上帝的公义都体现在他所赐予犹太人 的律法之中。

犹太人的历史始于其始祖亚伯拉罕。公元前1900年左右,亚伯拉罕放弃多神崇拜,

信仰独一的上帝,并受上帝的召唤离开他世代居住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迦勒底的吾珥,经 过长途跋涉,越过底格里斯河到达迦南地。当地的迦南原居民称其为“希伯莱人”,意为“跨 河而来的人”。上帝与亚伯拉罕在迦南立约,规定:上帝作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神,他将使 亚伯拉罕的后裔极其繁多,并将迦南全地赐于他的后裔,而亚伯拉罕及其后裔须受割礼作为 立约的凭证。

之后,亚伯拉罕与其子以撒在迦南长期定居,直到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另一名字为

以色列,其后裔以其为名,即以色列人)与他的12个儿子为躲避饥荒而移居埃及。以色列 人在埃及居住400年,最终沦为奴隶。于是,上帝呼召摩西,命他将以色列人领出埃及,带 他们前往上帝所应许的迦南地。途经西奈山的时候,上帝与摩西在西奈山巅再次立约,以色 列人正式成为“上帝的选民”。

在西奈山,上帝把《托拉》8启示给摩西,向以色列人颁布了以“摩西十戒”为主的

613条戒律9,其中内容涉及对圣日10、节日11、献祭、饮食12、偷盗、杀人、战争等各方面的

种种规定,详细地规定了以色列人的生活,赋予了日常生活以神圣的宗教意义,并首次将宗 教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自此,初步确立的犹太教便作为一个重“行为”的宗教延续下来。 与之后的基督教不同,对于犹太教来说,重要的不是信仰,而是行为,即按照上帝的律法去 行动,就能过上圣洁的生活。这样,上帝便以律法建立起了它的神权统治,任何对于律法的

6 《西方哲学史》上册 罗素 著 商务印书馆 1963版 第380页

7 犹太教的《塔纳赫》与基督教的《旧约》相比,其中的篇目的先后次序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