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审题立意+作文(议论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13 3:34: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题十一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训练目的】

学习针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写作指导】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是说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而不是话题。

一、审题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新出来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典型引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俯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过程分析】

本材料的“主角”是“乌鸦”,而不是“老鹰”。面对“乌鸦”的行为,涉及到“牧羊人”和“孩子”两种不同的评价。

牧羊人: 孩子:

“忘了自己叫什么” “它也很可爱” ①盲目模仿 ①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 ②缺乏自知之明 ②“东施效颦”未尝不可 ③一味好高骛远 ③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

1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 ④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二、审题的方法

1、提炼本质法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就靠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

例如: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2、道理升华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分析这类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

例如:《淮南子》中说:“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都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如弃学经商等。

漫画这种形式也常被采用。如1996年的“截错了”就是如此,漫画一般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多属于隐寓型的,所以也应该揭示画面所蕴涵的那个道理,再放之于现实,加以升华,而不能就画论画。

3、同异互求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提出来,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 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

(1)作家丁玲,十年浩劫的折磨,使她留下了难以忍受的腰痛病,不能伏案写作,但她不甘心文学生命的终结,自己做了一块特殊的写作板:一块二尺见

2

方的木板,凿上四个眼,系上两条带子,套在双肩上,在上面写出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2)杨荫榆自“女师大”事件被“打落水”后,先后在苏州女师、苏州东吴大学任教,日寇攻陷苏州时骂敌,于1938年被日寇杀害。

(3)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晚年被解职后生活贫困,疾病缠身,处境尴尬,但断然拒绝国民党反动派的利诱。

第一则材料是一正面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第三则材料中的陈独秀是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仍不屈事微敌。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另外,这种“互求法”还适用于看似矛盾的多元材料。 例如有这样两则作文材料: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回地方,我也是一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马玉祥与拿破仑的话其矛盾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提炼论点时,关键在于分析其统一点。所说的统一点,就是指合理点。“要做一个好兵”有没有合理点?想当元帅是否排斥做一个好兵?“想当元帅”是否有合理的地方?如果前者与后者都合理,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正确地想通了,那么提炼出来的观点就可能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

4、自由评论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材料,这类材料作者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倾向,需要我们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见。一般说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黄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一个人,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黄下,小黄猛打猛杀,咄咄逼人,既有开局三斧头又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黄不肯罢休,拽住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以此材料作文,就须各抒己见。有人主张选小黄,因为他敢闯敢拼,有开拓精神,有必胜信心,当今改革正需要这种人;有人主张选大黄,因为他稳扎稳打,不急不躁,务实肯干。只要论证有力,论据充分,哪种观点都能采用。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材料将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如以下这则材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