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社会控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4:36: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手段,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力推行的社会规范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征。阶级性是指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本质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广泛性是指法律的控制范围遍及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制性是指法律的实施以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作为保证,对于触犯法律的社会成员,国家将运用强制力量予以制裁和惩罚。稳定性是指法律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不变的,因为法律从酝酿到制定有严格的程序,而且法律的稳定性也有助于执法严明、规范明确,有利于社会稳定。

(三)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控制手段是指以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的方式。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而又歧义丛生的概念,我们这里在狭义上使用文化这一术语,并把它限定为大众文化,即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与价值标准。文化控制手段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和社会舆论等。文化控制手段的特征有非直接强制性、自觉性和广泛性。非直接强制性是指文化控制手段不是以强制力推行,而是以社会评价、内心反省等非直接强制性力量实施的,人们即使触犯文化控制也不会受到直接的严厉制裁,因而受到文化控制的越轨行为更为普遍、更为经常地存在。自觉性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接受甚至内化了文化控制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人们在服从文化控制的时候一般没有强迫感,而是自觉自愿甚至不知不觉地遵从文化控制。广泛性是指文化控制手段调节的行为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涵盖面。文化控制的范围遍及全体社会成员,几乎涵盖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因此,文化控制手段是组织控制手段和制度控制手段的有效补充。正是由于文化控制手段具有这三个特征,所以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文化控制的健全与完善,尤其重视伦理道德的维护和建设。

1.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是指人类共同创造并共同遵从的,涉及人伦关系和次序及善恶、是非、正义和非正义评价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伦理道德最初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价值标准体系,以后经统治阶级的提炼和整理,成为教化人们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在文化控制手段内,伦理道德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力最强。违背伦理道德,要受到社会舆论和自己内心的谴责。因此,不随俗是常有的事,但不道德却是严重的社会越轨行为,受到的社会惩罚比前者严厉得多。

2.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代代相传并自觉遵从的行为方式的总和。风俗习惯所调节和约束的社会行为大都是Et常生活领域的行为,如衣食住行、婚娶丧葬、生儿养老、待人接物、时岁节庆,等等。风俗习惯的社会控制作用的机制是从众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因此,尽管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受到风俗习惯的约束,但人们并没有什么受缚的感觉,而是习惯成自然,似乎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似乎本来就该这么做。

3.信仰信念

信仰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非现实力量或某种价值体系无限信服和崇尚,甘愿受其支配甚至为之献身。信仰信念的典型形式是宗教信仰和主义信仰。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信仰、解释的产物,其本质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人们对虚幻神灵的臣服和恐惧,以及对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主义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哲学理论或社会学说的认同和信服,是对某种社会理想或社会目标的自觉追求。例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就体显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

4.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简称舆论。社会舆论是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无形无体,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通过广为传播的舆论,造成一种社会氛围,处在这种氛围中的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其具体作用方式是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向

进行褒扬、赞赏,或进行批评、谴责。社会舆论可以是社会公众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由政府部门或某一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有意识和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电台、电视等)广为宣传而形成的。

二、社会控制过程

社会控制过程是指社会控制手段发挥功能的动态运作过程。社会控制过程包括四个具体的环节,即决策环节、实施环节、监控环节和反馈环节。图18-1为控制过程的简要示意图。

(一)决策环节

决策环节是指处于层级控制顶端的控制者为社会控制的方向和社会控制的度做出具体规定的过程。这个控制者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各级地方政府,也可以是一家公司的董事会或一座工厂的领导班子,控制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控制过程却是基本相似的。控制决策是围绕实现社会目标、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而制定的,决策部门要根据社会目标制定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如条令、规章、制度、法律、守则等,这些规范确定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的方向。由于文化控制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因此文化控制不是一种层级控制,也就没有决策环节。

(二)实施环节

实施环节是指控制手段施加于控制对象、产生控制作用的具体过程,也是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控制对象本身充满矛盾与冲突,它与控制手段之间也充满矛盾与冲突。控制对象本身的矛盾与冲突在控制手段的作用下得到抑制、调整和削弱。控制对象与控制手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则是控制力量与反控制力量之间的较量,两种力量较量的结果决定了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有序还是无序。因此,实施环节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过程。实施环节的职能不在于消除冲突,而在于将控制手段有效地作用于控制对象,调节和缓解控制对象本身的矛盾与冲突,并将控制对象与控制手段之间的冲突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之不危害社会的正常运行。

(三)监控环节

监控环节是指决策机构对实施过程和控制对象进行监督、核查和调控的过程。实施环节是否严格按照社会规范对控制对象实施控制,控制对象是否严格遵从社会规范,这些都需要进行监督和核查,若有越轨行为则予以相应的惩罚或及时的纠正。我国古代社会就已经有了较完备的监察制度,如明代设立的都察院就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除了都察院,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而设立的对口监察机构——六科给事中,也是掌管监察工作的。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被称为言官或风宪之官,职级不高却都有言事劾奏之权。现代社会的监控制度更是高度发达、高度完备。如我国现代社会的监察部、监察局,是对行政官员的职责、纲纪、行为进行监控的机构;各级、各部门党的纪检委则是对党员的党风、党纪进行监控的机构;1990年实施的《行政诉讼法》是对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制约的法律文件;各级统计部门、审计部门是对社会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的机构;各级组织的人事部门也兼有监控的职能。

(四)反馈环节

反馈环节是指控制过程的输出结果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过程。控制效果如何,决策是否正确,控制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等,都需要通过反馈环节回输给决策机构,以使其对决策环节、实施环节和监控环节做进一步的调整。因此,反馈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沟通过程。如果:不管控制效果如何,一味按照既定的控制决策实施控制,那么,社会运行一旦偏离了预定轨道却得不到及时修正,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控制过程输出的信息除了反馈到决策机构还反馈到社会目标,一方面是将社会运行的实际轨迹与社会预定的轨道进行比较,若有偏离则及时修正;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修正社会目标,使之符合社会运行规律。另外,在图18—1中有一个控制系统外的扰动,这一扰动包括系统外的思想文化影响或外族入侵。如果一个社会控制系统没有良好的稳定性,一个很小的扰动都有可能导致社会控制机制失灵,引起社会无序。

三、社会控制的度

“度”,用来表明事物大小、强弱、高低等特征的程度或限度。社会控制的度,则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适度的社会控制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

社会控制的度具体包含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1.控制力度

控制力度用来表明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狭小;反之,表明社会活动空问越宽广。

2.控制刚度

控制刚度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

3.控制网络致密度

社会活动空间犹如被渔网般的社会规范体系包围起来的空间,这就是社会控制网络。社会控制网络致密度用来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致密度越大,表明受到控制的社会行为越多;反之,表明受到控制的社会行为越少。

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耦合的关系。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由社会预先规定好了的,即运用法律、纪律、风俗、道德等社会控制手段,对社会成员“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都予以事先规定,超出这一规定范围就成为越轨行为。刚度则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越是严格依据社会规范对越轨行为实施制裁,控制刚度越高。

(二)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

与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一样,社会控制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存在既定的、一成不变的适度社会控制模式,因而适度社会控制是历史的、具体的。考察一个具体社会里的社会控制是

否适度,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衡量。

1.历史的角度

历史的角度即考察社会控制是否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社会历史各个发展阶段中,社会控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会控制的度有越来越宽松的趋势,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也意味着从社会关系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因此,如果说在奴隶社会里运用封建社会的控制形式是一种欠度控制,那么,在封建社会沿用奴隶社会的控制形式就是一种过度控制。作为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过渡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既不可避免地要借鉴资本主义社会的控制形式,又要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带有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控制形式。当代中国由于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出来,因此还会带有一些封建社会的控制形式的痕迹。

2.社会稳定的角度

社会井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也是适度社会控制的表现之一。在欠度控制之下,管理松懈、纲纪弛废、民心涣散、社会动荡不安,显然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但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过度控制即使有可能带来社会稳定的局面,也只能是一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这种稳定局面只能是表面的、暂时的,稳定的背后必然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历史经验已经表明,过度控制并不能带来长久的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社会运行,反而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陷入社会恶性运行状态。

3.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从人类社会诞生的时候起,人类就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挣脱了自然界的重重束缚。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人类也逐渐从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总之,人类的地理活动空间在不断扩大,人类的社会活动空间也在不断扩大,这意味着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过度控制不适当地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则不适当地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对于一个具体社会来说,在符合具体历史条件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该社会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越高,则该社会控制体系与“适度社会控制”越吻合。换言之,适度社会控制就是能最大限度允许社会成员自由活动的社会控制形式。

(三)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前面我们指出了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我们可以分别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地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当其中一个维度超出适度范围时,社会控制成为过度控制;当其中一个维度低于适度范围时,社会控制成为欠度控制;当其中某些维度超出而另一些维度低于适度范围时,就成了过度与欠度控制杂然并存的局面,这时要综合三个维度的值来判断整个控制体系是过度控制还是欠度控制。

正确把握社会控制的度,实现适度社会控制,既是十分重要的,又是十分困难的。欠度控制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系,容易导致社会失序甚至社会动乱。过度控制也不好,它不利于社会成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缺乏活力,犹如一潭死水,最终不利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适度社会控制才能既发挥社会控制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功能,又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节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越轨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控制则是对它的校正。社会越轨有不同的类型,各有其产生的不同原因。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社会越轨实行不同的社会控制。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

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的素质及阶级地位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二)社会越轨的类型 1.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2.违警行为

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

3.违规行为

违规行为是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年轻人的标新立异、着奇装异服以及不随俗等均属此类行为。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对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解释:生物学解释、心理学解释和社会学解释。 (一)生物学解释

生物学解释,即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因此这种解释又可称为体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最早提出这种理论的是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C.Lombroso)。他测量了一些犯罪的人的头骨后发现,犯罪的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于是,他得出结论说犯罪的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犯罪的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此后,又有学者将这种体质理论进一步具体化,产生所谓体态理论和染色体理论。

体态理论将人的体态分为三种:一种是内容型,其特征是身体柔软、圆胖;一种是中坯层型,其特征是肌肉丰富,体格健美;另一种是外坯层型,其特征是肌肉较少,体质虚弱。该理论认为中坯层型要比其他人更容易犯罪。

染色体理论建立在染色体异常学说的基础之上。正常人的细胞核都有23对(46个)染色体,其中22对(44个)是常染色体,与性别无关。只有一对性染色体,分为x性染色体和Y性染色体两种。男性细胞核中的一对性染色体是xy型,女性细胞核中是XX型性染色体。但人们发现有一些男性有一种xyy型的结合体,即比正常男性多一个Y性染色体。这些人在体质上具有个子高、智商低、面部有严重的粉刺等特征,在行为上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在精神病院和监狱中占的比重较大。于是,染色体理论就认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二)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的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其中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即无意识,它由欲望和本能冲动构成。人的本能又可以分为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性欲、爱恋和建设的动力,死的本能是杀伤、虐待和破坏的动力。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总是争取自私的满足。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从它之中分化出自我与超我,又在暗中支配着自我和超我,即无意识支配意识。本我的活动,尤其是性欲的活动,由于受到道德和良心的压抑,不得不采取迂回曲折的途径,以求得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这种性欲必须通过非性欲途径寻找满足的过程,被称为升华。欲力升华的过程,往往表现为创造性的活动。

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的目的就是使个体维持在达到目标的轨道上。自我感受外界的影响,按趋利避害原则行事,它在本我与超我之间以及本我与外界现实之间起调节作用,使彼此间的冲突降到最低的限度。因此,自我既满足本能的要求,又压抑本能的要求,使之只能得到象征性的满足。

超我是社会中的禁忌、准则、规范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超我有两个子系统。一个是自我理想,表现为对各种楷模人物的崇拜,对完美的认同,以及模拟所崇拜人物的愿望等。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