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11:33: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部分:

1.(机械记忆 )是幼儿记忆的主要方式。 2.遗忘进程总体上的特点是(先快后慢)。

3.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而发生。 4.(大脑)是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生理器官和物质基础。

5.皮亚杰从守恒实验中研究得出:年幼儿童的思维受(直接知觉)的影响,以单维的方式来认知事物。

6.婴儿的交往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婴儿本身,婴儿之间互不理睬,偶尔互相触摸、微笑、发出声音与短暂的注意。这属于婴儿早期交往行为的(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7.通常我们所说的一个人记东西快慢是指记忆的(敏捷性)较好。

8.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

9.婴儿期的游戏主要是(模仿性游戏)。

10.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神经纤维的髓鞘化)。

11.著名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发现刚出壳的小鹅,会把它们出壳时几小时内看到的活动对象当作是母鹅一样紧紧尾随。这种现象仅在极为短暂的特定时期内发生,错过了这个时期尾随反应则不能发生,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

12.(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以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13.(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14.“视崖”实验研究表明2 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15.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的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6.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17.个体的发展是基因型变化为(表现型)的过程。个体的基因型是从上代获得的遗传物质,其载体是(染色体)。

18.大脑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怀孕第(15-18)周形成的,到出生后(六个)月并延至(两)岁,脑细胞继续分裂,数目增加,体积继续增大。两岁以后,脑细胞停止增殖,但是脑细胞的发育仍在继续。

19.新生儿已有良好的听觉能力已经为许多实验研究所证实。据我国的实验证实,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已经具有听觉反应。儿童的听觉能力在(12、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以后听觉能力逐渐降低,主要是高频部分听力丧失。 20.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

21.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以词的出现为例将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个阶段。 22.法国的心理学家比纳(A.Binet)首创用(智力量表)进行个体差异鉴别,美国儿科医生格塞尔(A.Gesell)提出了婴幼儿发育常模,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建立的儿童情绪的(条件反射理论)等,都对学科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贡献。

23.婴儿的(笑)是其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24.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

25.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儿童观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尔——论教育》)一书中。通过虚构的儿童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提出儿童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宠物和玩物。成人要尊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应按照他们的本性,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

26、新生儿已有良好的听觉能力已经为许多实验研究所证实。据我国的实验证实,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已经具有听觉反应。儿童的听觉能力在(12、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以后听觉能力逐渐降低,主要是高频部分听力丧失。 27.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 )和(操作)两个部分,并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

28.弗洛伊德设想一个人的人格由三个方面组成,即伊底、(自我)和(超我)。 29.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社会化)因素,

三是个体的自我意识。

30.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在语言方面,女孩获得语言比男孩(早),在语言流畅性方面,以及在读、写和拼写方面均占优势。在感知方面,男性的视敏度(优)于女性。

31.社会学习理论者通过对儿童和成人的大量研究,发现儿童的许多行为并未直接受到强化,而是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间接) 强化或(替代)强化。

第二部分: 1.图式

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2.情境智力(contextual subtheory)

是个体与环境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改变环境适应自己,或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智力,包括适应、选择、塑造三个方面,情境智力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 3.依恋

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4.理智感

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的。 5.顺应

就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或个体在对环境的要求做出反应时发生变化的倾向,亦即修改观念或改变行动。 6.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它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