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3:58: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2外部效应的经济影响?(思考题 6)图

13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有何缺陷?

私人经济部门克服外部效应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一体化:指个人或厂商通过市场机制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讲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效应带来的效率损失。但是这种机制只有组织规模足够大才会有效。

②清晰地产权界定:产权制度或制度安排方式对经济效率有重要影响。或者说,产权明晰是克服外部不经济的基础。所以通过产权的清晰化和在此基础上的市场交易就能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根据科斯定理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的实现,强调了市场本身就正外部效应的能力。但是科斯定理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有效,因为事实收到交易成本的因素限制。

③社会制裁:社会制裁是从伦理道德角度对某种行为的规范作用。然而这种机制过于软弱,实际上很难有效的发挥纠正外部效应的作用。社会制裁必须以法律、行政等手段为后盾,才能在制止和纠正外部负效应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14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性存在局限的原因?

概括的说,私人经济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各种机制的局限性主要由两种因素决定的:

①公共产品问题。因为外部效应的存在往往与公共产品相关,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能阻止人们免费享受这类产品的好处,即“免费搭车”行为。

②“交易成本”。让有关的个人或企业自愿联合起来将外部效应内化,其成本是相当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正式私人部门所能指望的纠正这些外部效应的最好的机制。

15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思考题 6) ——罚款或征税,以污染为例

以污染为例,政府有三种方案解决污染产品的过度生产或过度消费的问题: 一是只向生产者征收污染税;二是只向消费者征收消费税;三是两者并用

一般而言,政府向企业征收污染排放税使污染排放者造成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形成一种强制性的外部成本回转机制,从而迫使污染排放着减少污染排放。如下图:

(一)分析:(金镝版)

16

SMC→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性成本[对企业课征的污染税等于污染的外部性成本] MC→私人成本 供给曲线 DD’→需求曲线

C点代表未征污染税下的市场均衡,对应的均衡产量为Q*,均衡价格为P*。此时的消费者剩余为SD’P*C、生产者剩余为SMC’CP*。这时候虽然达到了均衡,但不是最有效率的,因为社会效益(需求曲线DD’)不等于社会成本SMC,而是等于私人成本MC。产生了外部效应T。

A点为征收了污染税后的市场均衡,对应的产量为Q’,市场均衡价格为P2,企业的单位商品收入为P3(即市场均衡价-格征收的税额T)。此时:

①政府的税收金额为T×Q’,即P2P3BA的面积;

②消费者剩余减少为D’P2A,减少了P2P*CA,扣除税额,消费者剩余净损失为AEC; ③生产者剩余减少为P3BMC’,减少了P3P*CB,扣除税额,生产者剩余净损失为BEC; ④企业产量减少(OQ*-OQ’)= 污染减少量 = ABCF的面积 (二)污染税的治理效果可以概括如下:(金镝版)

①污染税是污染者(企业)的边际私人成本=边际社会成本,是企业面对着真是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矫正税、庇古税

②污染税使污染者的产量减少了(OQ*-OQ’),污染量也相应的减少。

③课征污染税使污染总量减少,相当于图中ABCF的面积。不过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产品价格,消费者剩余损失为P*P2AC的面积。如果政府利用税收(即P*P2AE面积)对污染的受害人提供补偿,则这部分收入就可以视为社会收益的一部分。如果不考虑生产者剩余的损失和从中得到的税收收入,则社会收益为P*P2AFC的面积,消费者损失剩余为P*P2AC的面积。可见污染税带来的净社会收益至少等于AFC的面积。

(三)污染税的优点

总而言之,污染税是一个公平高效的税种。

污染税的公平体现于,一方面它迫使给他人带来威海的污染者付出一定的代价;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利用这种税收对受害人给予补偿。

污染税的效率性体现在,一方面它能促使企业选择适当的污染控制技术和研究开发新的更有效地减少污染的工艺过程,既降低成本又减少污染量;另一方面污染水的收入能够减小政府其他税收收入所占的比例,从而弱化其他税收的不良影响。

(四)污染税的缺点:在执行中政府很难确定企业的边际污染成本,也就很难设定适当的污染税。但只要政府所确定的税率没有超过边际污染成本,征收污染税的办法依然可以是完全竞争的且的产量逼近社会最优产量,从而部分改善市场效率。

16政府纠正外部效应——补贴的缺点

补贴的办法只是在事实上解决了污染问题,而没有从经济上解决污染问题。政府补贴不过是把污染等外部效应问题的实际成本,转变成了社会货币成本,而并没有把社会成本转变成个体成本。所以政府补贴可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但不能真正解决因外部效应问题而引起的资源配置非最优的问题,它也不能真正对污染者形成成本约束,使污染者自觉地控制污染的生产量。

17政府纠正外部效应——政府管制的缺点

政府在污染管制中,仍然存在着个体边际成本地域社会边际成本的问题,而且这一差异通过但存的控污管制是无法消除的。所以控污管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个体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致污产品的过度生产问题仍然存在。

18政府外部效应纠正政策选择中的成本问题

首先,政府必须考虑解决外部效应引起的管理成本。

其次,信息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政府外部效应纠正的各种政策方案之间也存在一定信息成本差异。

真 题:

1.填空: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受益上不具有竞

17

争性的产品或服务。2004

2.外部效应论述题2004

3.填空:拥挤性公共产品是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而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2005 4.填空: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主要有:一体化、清晰的产权界定和社会制裁 2005

5.填空:在公共产品的消费过程中,部分社会成员无需付出任何成本便可以享用公共产品或服务,这种现象在经济学理论中被称作搭便车行为 2005

6.简述题:简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在市场均衡上的差异 2005

答:①私人物品的均衡:市场对该种私人物品的总需求曲线需要对不同个人的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上加总,即对于同一价格水平,使市场的需求曲线横向加总 。在私人物品均衡分析中,每个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且私人物品的效用可以在个人之间分割。公共物品的均衡:均衡时公共物品的总量等于每个人的购买量,因此要获得公共物品的社会需求线,只要把不同个人需求曲线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加总即可,即公共物品的社会总需求曲线相当于个人需求曲线的纵向之和。

②私人物品均衡中的需求曲线是实在存在的,公共物品均衡中的需求线是“虚拟的需求线”,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个人不会明确表达对于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即纳税额度)是多少。

③在私人物品市场上,每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他所能调整的只是商品的需求量;而对于公共物品来说,每个人能消费的是同一数量的公共物品,但是他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却有所不同。

7分析论述题:请用公共经济学有关原理分析政府对排放污染的企业征收污染费或罚款的合理性。2005 答:知识点归纳 15

8.单向选择题:公共产品最显著特征是(C)2009 A由政府提供 B免费 C正的外部效应 D共同消费

9.单项选择题:以下产品或服务中,私人产品属性最强的是(A)?2009 A电影院 B义务教育 C计划免疫 D公用电话

10.判断:在人数稀少的社会中,可能会存在林达尔均衡( )2009

11.判断:存在负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这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2009 12.一种物品满足消费的非竞争性,意味着它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而边际拥挤成本也为零(√)2009 13.简述题:请简述生么事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并举出实例。2009

答:首先,公共物品的效用是不可分割的。公共物品向全体社会成员同时提供,具有共同受益或者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全体社会成员所享有。例如,一国的国防是针对国内所有的人而不是任何个人所提供的安全保障,只要生活在该国境内,任何人无法拒绝这种服务。

其次,公共物品的受益时无法排他的,即无法基于市场交易谁付费谁受益的原则,将一部分人有效地排除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之外,或者进行这种排除的技术难度很大或者成本很高。很明显,即使对于关押在监狱中的国家的敌人,也无法使其不享受该国国防的保护。

14.简述题:外部效应可以分为哪些类型,请各举一实例 2009 答: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两类。

正的外部性又称外部的经济性或者正外部效应。正的外部性又可以分为生产上的正外部性例如养蜂人在果园附近养蜂,给苹果园主任带来的外部性,和消费上的正外部性例如一家企业办厂位附近居民提供大量的消费品。负的外部性也可以做同样的区分。

外部性还可以划分为技术性外部性和金钱性外部性。二者的区别在于侯着强调外部性是通过市场的价格体系加以传递的。例如某企业扩大产量,引起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给其他企业的生产带来负面影响等。

15.分析论述题:请利用图示分析对拥挤性公共产品进行收费的合理性 2009

18

拥挤性公共产品是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当拥挤现象发生时,企业的边际运营成本仍然为零,但是消费者承担的拥挤成本却增加了。这时如果仍然免费供给,就会造成过度消费。如图所示,当价格为零时,通行量将达到Q1,这时消费者剩余为SOQ1D ,生产者剩余为SQYQ1A的负值,社会福利相当于二者之和,即SOQ1D -

SQYQ1A,阴影部分则代表由于消费者获得的有效需求不足以补偿他因消费而承担的成本,最终所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无谓

损失。(EAQ1)为避免过度消费,当供给量在短期内无法增加时,就应该采取收费的政策。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一、思考题

1什么是非市场决策?

非市场决策是相对于市场决策而言的。大多数情况下,经济活动是通过市场这样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来进行的,市场机制的内在力量使经济体系中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有效地市场化决策至少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价格能够完全反映出消费者的偏好,二是市场环境中的企业能够提供所有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而考察非市场决策时,这两个条件不可能得到满足。这类不满足市场决策的两前提假设,但它们确实是经过选择之后的决策,具有决策影响力,因而将它们归为非市场决策。

2传统的政治学在对人性的认识上与经济学有哪些区别?

①在对人性的认识上,经济学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就是经济人假设。所谓“经济人”,是指那种具有理性偏好、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个体。而政治学对人的假设是政治人,所谓政治人,是一种慈善、博爱的利他主义者,他们的政治活动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②在研究方法上,政治学以集体为研究单位,而经济学的分析单位是个人,研究的是个人的行为。 ③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权力最大化,而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效用最大化。 ④政治学研究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和政府,而经济学研究的行为主体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3比较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历史学派的异同点

根据研究方法和主要理论观点上的差别,可以把公共理论划分为三个学派: (1)罗切斯特学派。赖克是罗切斯特学派的代表人物。该学派有两个特点:

一是坚持用数理方法来研究政治学。导致这个学派与弗吉尼亚学派之间存在诸多分歧。 二是坚持把实证的政治理论与伦理学区分开来。使它与西方传统的政治学相区别。 赖克认为,政治活动是一个博弈过程,政党竞争是一个零和博弈。赖克提出,可以把政治学定义为“社会选择如何由个人偏好发展演化而来的奥秘”,认为这个奥秘可以通过使用精确的统计方法建立起来的数学政治科学来加以解析。

[ 布坎南认为这种方法会把经济学变成应用数学或工程学,经济学的本意会被自然科学的含义所取得代。]

(2)芝加哥学派。又称芝加哥政治经济学派,斯蒂格勒是这个学派的学术领袖。 该学派思想的主要来源是奈特和弗里德曼等人的思想。

19

该学派认为:

①经济学家可以观察、解释和描述历史过程,但是不能影响历史过程。

②芝加哥政治经济学派从价格理论和实证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它把政府主要看作是受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个人所利用的,在社会范围内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构,否认政府是为公众谋福利的。

③芝加哥学派把在私人市场分析中使用的方法扩展应用于政治市场分析。它认为政治市场总是出清的。

(3)弗吉尼亚学派。在布坎南和塔洛克学术领导下的弗吉尼亚学派是公共选择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其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芝加哥政治经济学同宗。不过弗吉尼亚学派的理论源泉更多的来自奈特和西蒙斯二人的经济学。

①该学派成员坚决的主张把公共选择理论与伦理学分开。

②弗吉尼亚学派的特色是强调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宪法政治经济学。

③他们认为社会选择仅仅是个人作出的钻则和采取的行动,同时认为政府并不会比私人市场做的更好,认为经济学也是政治经济学,是宪法经济学。

④弗吉尼亚学派认为投票人理性的无知中隐含着投票悖论,并且在选择中还存在程序控制问题。弗吉尼亚学派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利益集团、寻租、立法、行政和联邦官员制度。

(4)与芝加哥学派不同,弗吉尼亚学派没有假定政治市场上的个人总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是假定个人有相当大的斟酌权。他们也没有像芝加哥学派那样假定政治市场是瞬时出清和完全出清的。在弗吉尼亚学派看来政府失灵是普遍现象,关键是要进行制度建设和宪法改革。

4投票机制的逻辑前提是什么?

从单纯的逻辑过程来看,投票行为的实际就是一种选择行为。肯尼·阿罗研究了社会选择必须满足的条件,他的分析是通过以下假设进行的:

①理性假设。对任何一组既定的社会偏好而言,社会选择规则都必须能够产生一种完整的和可传递的社会秩序。完整性强调的是选项之间的差异性,而可传递性强调的是选项之间的排序规律。

②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针对一组不同的备选项进行选择,只取决于人们对于这些选项的排序而不是其他的因素。如果备选项没有发生变化,而选择结果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只能是某个人的偏好发生了变化。

③帕累托效率状态。

④无限制区域。社会选择顺序的产生,应当包括所有逻辑上可行的个人顺序,也就是说,不应当通过限制个人顺序的区域来产生社会顺序。

⑤非独裁性。

阿罗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为选举制度或者投票制度制定了衡量标准。 5论述多数原则与阿罗悖论

多数同意规则:是指对某个议案需要所有投票人中超过简单多数(即半数)或比例多数(即超过半数之上的某一比例,如2/3)以上的投票者赞成才能通过的规则。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民主,即社会选择直接由公民以多数投票原则来决定;二是代议制民主,即通过多数票程序选出的一些人,来代表他们的投票人的利益,代表们再根据各项议题做出社会选择。

两种备选方案同时存在时,多数原则是有效的。但是在三个或更多选项时,多数选择就会出现投票结果是不可递的情况,也就是说,多数票通过原则不能满足阿罗的条件,无法保证一定出现一致的均衡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阿罗悖论”。其根本原因是对于三个或多个备选方案投票时,必须考虑可递性。

“阿罗悖论”表明:根本不存在一种能同时满足阿罗5个假设条件的社会选择原则。 6简述中间投票人定理

中间投票人:是指其最有偏好处于所有投票人最优偏好结果的中间值的投票人。

中间投票人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就是简单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状态,即所谓的中间投票人定理。

中间投票人定理意味着,在简单多数规则下,民主制度并不能保证51%的投票人可以实现他们的最优偏好。实际上,只有中间投票人可以实现最优偏好,简单多数规则只能保证所有投票人最优偏好于最终达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