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妇女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结果分析(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2:00: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妊娠期妇女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结果分

nbsp;nbsp;【摘nbsp;要】nbsp;目的nbsp;nbsp;探讨妊娠期妇女的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改变对分娩的影响。nbsp;方法nbsp;nbsp;用ACL100全自动血凝仪对132例孕14~38周的孕妇进行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并分析结果。nbsp;结果nbsp;nbsp;132

郑 岚,袁 骞 《淮海医药》 2005 年 10 月 第 23 卷 第 5 期 【摘 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妇女的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改变对分娩的影响。 方法 用ACL100全自动血凝仪对132例孕14~38周的孕妇进行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并分析结果。 结

果 132例孕妇的APT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孕妇的APTT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其中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共59例,占总例数的44.7%。 结论 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生理变化,其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因此监测APTT对预防生产过程中DIC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妊娠;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1] 。由于孕妇在妊娠过程中多种凝血因子含量增加及生理性“高凝状态”[2]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极易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途径,引起凝血障碍,诱发DIC,严重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笔者对132例孕妇的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进行测定并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孕妇组:(2005年1月~2005年3月门诊孕妇)孕14~38周孕妇132例(观察对象以往无出血史或血栓性疾病史、近期无服止凝血药史),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7.4岁;正常对照组:健康临床诊断为非孕状态的育龄妇女20例,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6.8岁。 1.2 方法 试剂与仪器 APTT试剂批

号:NO448377;0.025mol/L;氯化钙溶液批号:NO448377;参比液批号:NO347689,购自美国贝克曼公司;仪器为ACL100全自动血凝仪(美国产)。操作方法:所有检查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1.8ml于含0.2ml0.109mol/L柠檬酸钠抗凝管中,立即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血浆无脂血、溶血及黄疸现象,取血浆在常温下2h内于ACL100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严格按《ACL100全自动血凝仪使用手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132例孕妇APTT分析结果 见表1。

表1 132名20~42岁妊娠期妇女APTT测定结果分析 APTT值 例数 构成比(%)正常范围 71 53.8低于正常 59 44.7高于正常 2 1.5合 计 132 100.0

2.2 两组APTT比较 孕妇组为(28.49±3.37)s,对照组为(32.05±3.28)s,两组结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4.40,P<0.01)。孕妇组

的APTT值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3 讨论

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指在37℃下,以活化剂(白陶土、硅藻土、凹凸棒粘土)激活因子Ⅻ和Ⅺ,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悬液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现,在适当浓度Ca ++ 参与下,观察缺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为APTT。该方法主要应用于过筛测定内源性途径和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缺陷,如因子Ⅻ、Ⅷ、Ⅸ、Ⅺ、PK、HMWK以及纤维蛋白原等,同时也用于上述因子的抑制物测定和肝素治疗的监控[3] 。妊娠期间,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多种凝血因子(包括Ⅱ、Ⅴ、Ⅶ、Ⅷ、Ⅸ、Ⅹ)及激肽释放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4] ,至妊娠中晚期可达正常人的1.5~2倍。同时母体合成纤维蛋白原的能力明显增加,一般从妊娠第14周开始,血中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增高,至妊娠终末达高峰(平均为5.5g/L)4] ,同时血小板功能也增强,纤溶系统活动减弱。孕妇纤溶系统改变与胎盘有关,因为胎盘蛋白5(PP5)是胎盘绒毛合体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抑制丝氨酸蛋白酶,不仅抑制凝血酶与Xa,而且能抑制纤溶酶,导致孕妇纤溶抑制物增加5] 。加上孕妇腹腔内压力增加,身体活动减少,静脉内血流缓慢,以及孕妇呕吐、脱水,使血液浓缩,粘稠度增加,故部分妊娠期妇女的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缩短,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妊娠孕妇血液处于高凝、低纤溶状态,一方面满足孕妇自身需要,保证分娩后胎盘剥离,创面迅速愈合,有效防止大出血;另一方面,当某些诱因存在时,由高凝状态迅速转化为低凝状态,此时大量凝血因子的消耗、血小板的减少等,极易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血栓性疾病,造成产妇分娩时大出血甚至死亡。因此对APTT结果较低的孕妇,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预防在生产过程中DIC的发生,以保证孕产妇及胎儿的安全。 【 参 考 文 献 】

[1] 王鸿利.血栓与止血检验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66.

[2] 雷贞武,蔡利珊.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0-21.

[3] 程 烽,朱忠勇.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标准化及抗凝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2):111-113.

[4] 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104-1105.

[5] 冯周琴.实用血栓病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7.

(收稿日期:2005-04-20)

【作者单位】 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

233000 【作者简介】 郑 岚(1978-),女,安徽淮南市人,检验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