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pt.Convertor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0:33: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探讨可参阅本人在海南省政府兴岛论坛和中国改革论坛上的相关文章。

2、关于规律、物质、精神三者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物质和精神两者之间,物质是第一性的。而我们对物质和规律间关系的研究和认识远没有深入,只是泛泛地指出,“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现在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1)规律是客观的、内在的联系,带有客观性。规律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被人们认识和遵循。(2)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3)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联系,具有必然性。规律具有重复性、稳定性、普遍性三个特点。把规律分为普遍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事物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 那么现在有人提问:规律与物质孰先孰后,哪一个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没有论述,唯物论者可能还是会说物质是第一性的,规律似乎也只是从属于物质的东西,有了物质才有规律,物质消失了似乎规律也就不存在了。

事实上我们可以知道,恐龙虽然产生和存在过,后来又消亡了,但恐龙产生、存在和消亡的规律却始终存在着——恐龙产生之前就存在着,恐龙消亡之后仍然存在着。地球的产生存在规律也是这样。现在最新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我们可知的宇宙也有一个从大爆炸产生的过程。因此,将规律定义为“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难以立足了。事物存在的过程前、过程后规律也都始终存在着。这个哲学最根本问题是马克思所没有阐述过的,非常遗憾马克思没有注意到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和他的《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却有论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老子所说的“道”,我们现在可能就称之为“规律”。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角度定义为“绝对精神”;唯心主义各宗教派别称之为“神”;中国人称之为“老天爷”;我们唯物主义学派称之为“大自然”的规律,似乎规律是“大自然”创造的,实际“大自然”可能还是规律创造的。当然,老子也说“道法自然”。但这个“自然”是指“道自己生成的样子”,而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大自然,这个“道法自然”也是我们在弄清了规律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之后所要研究的课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精神之间,物质是第一性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在规律和物质之间的研究没有深入,就留下了一个缺口。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自己的意识先于物质世界,人没有意识到的事物就不存在,这显然是荒谬的。但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有一种独立于物质和人的意识之外的东西在冥冥中主宰着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并似人化地命名为“神”、“老天爷”,黑格尔错误地称之为“绝对精神”,将其也划入精神的范畴。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以不可知论的观点消极而崇敬地对待这一事物,只能糊涂地、盲目地、被动地服从它而不能理智地认识、遵循和利用它,并坚持认为这一事物属于精神范畴。唯物主义相反地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应属于物质的范畴,规律只是物质的属性,在规律、物质、精神三者之间将物质摆到了第一位。我个人的观点,规律和物质都是客观的,而精神是主观的;规律和精神都是非物质的,而物质是物质的;非物质不等于就是精神,规律是非物质的同时又是非精神的。三者之间,规律是第一性的,是独立于物质和精神而存在的。规律是可知的、可以被人们所遵循和利用的。对于规律,人们只需要去认识和遵循它,而不应去畏惧和崇拜它。如果这一命题是正确的,那么,用一座山峰作比喻,就如同规律悬在山顶的上空,物质在山的阳面,精神在山的阴面。物质和精神都各自坚持认为规律属于自己所能看到的这一面。而事实上可能是规律像太阳一样照耀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都从属于规律,规律决定着物质同时也决定着精神。当然,在物质和精神之间,物质还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应该说在物质和精神都没有产生之前、物质和精神存在过程中、物质和精神都消亡之后,物质和精神产生、存在和消亡的规律都将永恒地存在着。可能也并不能说物质或精神不存在,决定其产生、存在和消亡的规律就没有意义,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现在还有几种可以人造的元素尚未被人造出

来,但它们可以被人造出来的规律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恐龙虽然消亡了,但是决定其生存条件的规律不仅可供人类参考,甚至有可能将恐龙再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看到唯物主义比客观唯心主义在物质和精神第一性问题上前进了一步,在规律问题面前,敢于主动研究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方面更接近真理。但是,没有解决规律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这一根本问题,“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一定义并没有准确反映规律根本性质。对于规律,用浪漫主义的拟人化手法对蒙昧的人们将其称之为“老天爷”的规矩,用现实主义写实手法向理性的人们称之为“大自然”的规律。并不影响规律的客观存在和决定一切其它事物的第一性。就如同对小孩子说“太阳公公”拉着地球转,“月亮婆婆”围着地球转;对成人说“恒星”的引力吸引“行星”围绕其旋转,行星的引力吸引“卫星”围绕其旋转一样。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和我们所说的“客观规律”是不是同一个东西呢?宗教所说的“神”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拟人化了的“绝对精神”或“客观规律”呢?如果对规律、物质、精神三者关系的认识能够统一到规律第一性上,那么人类在追求“世界大同”目标时,是否也可以在世界观这个根本哲学问题上实现“世界大同”呢?

这些人们现在还说不清楚道不明、认为离现实生活太遥远、没有什么意思的东西,正是从根本上指导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根本哲学问题,是千百年来直至今天不同宗教和信仰派别之间为坚持各自观点而不断浴血奋战的根本原因。因此,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研究课题。根本认识问题正确解决了,世界上的许多现实问题才能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调发展”,符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气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立于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对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落实的切实体现。 “物质”的判断标准

1、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

2、能否独立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3、在文明、科技条件足够的条件下、在人脑机能充分挖掘和发挥后,能否有“反映”。 物质定义:

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意义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物质的对立面

有人说,物质的对立面是“反物质”; 有人说,物质的对立面是“非物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

精神(意识)与物质相对立。 那么,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意识有何特性?

意识与物质有何关系?

2、意识及其起源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动物的感觉、心理 人的意识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岩石风化现象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桂林象鼻山 水滴石穿

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闻歌起舞现象 葵花向日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动物的感觉、心理 狗追来,人吓跑 人捡石,狗吓跑

非生物反应特性 机械反应

长时间拍球时的 节律性、无意识性

人类无意识的机械节律活动 人的无意识机械节律活动

案例1:四六级英语考场中,少数大学生考试时周期性的转笔绝活;

案例2:梁实秋《尔雅》文集中,在电影院看电影时,那个旁若无人的有节奏的、但并非打摆子的颤抖;

案例3:导致中国飞人刘翔优美的跨栏动作中夺冠的那层规律性跨栏习惯动作; 案例4:“那么呢”、“这个”等口头禅。 人类意识

有意识的活动:劳动、社会实践、创造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A)劳动使意识的主体 —人成为社会的人 (B)劳动使意识的工具

—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 (C)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器官 —人脑不断完善

(3)意识的本质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

意识的本质

B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马克思 马克思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2、意识及其起源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内容目录回顾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统一性 一元论 二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物质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精神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 笛卡尔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原: 物理世界 、 知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多元论 波普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1)运动的含义: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鳄鱼出壳

火箭升空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

喜玛拉雅山缓慢的长高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凡物质都是运动的,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太阳正带领着8大行星(06.8.25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众多卫星、小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 太阳系全图

银河系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分子、原子、基本粒运动 子和场 化学原子、离子、原子团 运动 生物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