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亩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4 16:50: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5万亩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5万亩蚕桑基地建设

2、建设规模及内容:(1)建设规模。建优质桑园基地5万亩,新栽桑树5000万株,新增养种20万张,年产蚕茧700万公斤。(2)建设内容。在巴中市巴州区内建立蚕桑基地乡镇20个,基地村100个,基地社500个,种植面积5万亩。建小蚕共育室1000个、5万平方米。建大蚕房(棚)32万平方米。建专用消毒池1万口。购省力化蚕台4万副。购纸板方格簇720万片。 3、建设地点:巴中市巴州区20个乡镇 二、项目背景和政策支持

1、项目背景。巴中市巴州区处于四川省东北部丘陵地区,是绿色资源十分丰富的农业大区,蚕桑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70--90年代蚕桑生产一直是全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全区财税的重要来源之一。1997年被列为四川省优质蚕桑种植基地,桑园面积达到4万亩,全区最高年养种

量曾达到13万余张,产茧270万公斤,实现产值5000万元。始建于1958年的原国有巴中丝绸厂是一家中型生丝加工企业,年生产生丝250吨,主产品K11梅花牌白厂丝1986年、1990年获省优、部优称号,1995年被俄罗斯国际精品批发中心评为金奖产品,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列全省同行业前茅。产品远销西欧、北美、俄罗斯、蒙古、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因多种原因该企业于2003年宣布停产,

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区蚕桑面积大幅度减少,蚕丝产业受到极大挫折。目前,区内的2家民营缫丝厂,缫丝能力8400绪,每年约需蚕茧210万公斤。现全区养蚕种15000张,产鲜茧50万公斤,缺口原料只能从广西等省区长途采购。由于蚕茧原料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巴中茧丝产业的做大做强。巩固发展蚕桑基地,已列入市、区政府重点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2、项目的必要性。一是自然条件优良。巴州区深处深丘,旱地、坡地较多,境内平均气温17℃,日照时数1462小时,年降水量1119毫米,无霜期275天,以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壤为主,PH值5.5--7.5,非常适合大面积种桑养蚕。二是种植基础良好。全区曾是四川省确立的蚕桑种植基地,农民有种桑养蚕的习惯,蚕民并掌握了一定的种养技术,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巴州区现有桑园面积8500亩,其中,旱地密集桑园3500亩(投产),四边桑500万株(折2500亩,投产),未投产新桑500--1000万株(约2500亩)。年产鲜茧50万公斤,加工生丝60吨。现有桑园作为示范基地,有利于发展和扩大种植面积。巴州区已规划2009年发展良桑基地5000亩。三是技术力量较强。巴州区有多年运行正常的蚕桑站、蚕种场,有23个蚕桑乡镇蚕技站,116个蚕桑产业村并设有中心技术员。全区共有蚕桑专业技术人员50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32人。

3、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国家正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按照产业转移趋势,东部劳动密集性产业向西部转移,支持西部地区栽桑养蚕,

利用西部人力、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丝绸产业,巩固我国生丝出口大国的地位。根据规划国家鼓励中西部地区优先发展优质蚕茧基地和优质白厂丝生产基地,条件成熟后由原料生产型向初、深加工型产业转型升级。市政府把支持“东桑西移”项目承接发达地区茧丝绸及纺织产业作为全市七大重点承接产业。区政府也把做强纺织丝绸服装产业列为四大优势发展产业,在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组织保障等方面积极扶持。

4、项目投资人概况。引进业主,独资建设,自主生产经营。 三、项目定位和选址

1、项目定位。立足巴州区人力、技术、土地等优势,根据市场的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立种桑养蚕规模。拟种植面积5万亩,引进国家“863”项目成果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新建良桑穗母园500亩,嫁接良桑5000万株。

2、项目选址。种植基地分布在全区20个乡镇,都是巴中传统栽桑养蚕区域,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建立健全蚕桑产业管理政策,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快速、高速发展。一是狠抓栽桑、嫁接和管理,壮大产业基础。二是充实力量、建立协会、完善服务体系和网络。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实施标准化生产。四是建立标准化示范区,着力打造产业化亮点。三是优化蚕桑发展环境,组建蚕茧市场监督管理机构,规范收购秩序。

3、周边环境。一是人力有保障。巴中市常年富裕劳动力达100万,其中巴州35万以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返乡创业的人员将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