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12: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五河县第一小学 陈先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首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亲眼目睹中国人民饱受压迫后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下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我决定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结合起来,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读进去,读出来,通过阅读来体会文章内涵。一堂课之后,我觉得对课文内容的教学,还有重难点的把握还是都比较到位的,特别是重点八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激起了他们的愤怒之情。
在教学中,我遵循阅读的规律,解题后,以读为本,从整体感知入手,指名分段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思考课文讲了哪三件事?在学生较充分的感知后,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再通过“课文中有一个词能说明,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学生抓住了“中华不振”这个词,最后又让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划出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深切地感受中华不振的真正的含义。
1、紧紧扣住“中华不振”,层层理解。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 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在课堂上既要落实一些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可时间是不够的。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八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深切地感受中华不振的真正的含义。
2、采用多种形式,关注落后学生。
本次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指导(注重朗读指导和课堂练习的反馈矫正)。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一是特别注重学生的个别指导,尤其是在学生自读自己悟时,深入学生,及时帮助。二是尽可能多的为学困生提供锻炼、展示的机会,如在生字检查时,特意让学困生来读,读对了就让他当小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
3、抓住重点、难点、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从句段中领悟“中华不振”的含义,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因此,我把第八自然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段,体会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课堂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七、八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描述了中华不振,用“ ”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先和同桌交流,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流,请多位同学来细读这一段,并且边读边不失时机的加以追问,引读。这部分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 在通过多种方法反复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巡警的愤怒的同时,抓住文本抓住关键词用“ 因为…所以…,不但不…反而”…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这
时学生思维被打开,个个说得十分动情,有的学生愤怒之火已被燃起,朗读也一次比一次好,情感表达的也一次比一次强。 5、拓展文本,直面历史。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中国人被当做活靶子进行练习射击等,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课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已受到强烈的震憾,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 6.创设情境,读悟文本。
首先在教学“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个重点时 ,运用导语创境的手段:“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等”。其次,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如在读悟时,把“ 不但不,反而”,这几个字变色后,让学生再去读读,有什么不同。把读与语言形式、内容、情感的感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下逐渐贴近文本、走进文本,达到情感共鸣。
7.不足之处:一节课下来,我满怀激情,学生情绪高涨,故而在课堂节奏的把握还不够,另外,感觉自己在写字指导上还不够到位。语文教学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我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结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 让学生在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多个材料中浸润、沉潜,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走进思想的乐园,走进智慧的王国……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