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3 11:39: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教学步骤: 分析姓氏源流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这是为什么呢?(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

2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明确:我们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他家住在西门这个地方。大家想想东郭先生为何姓东郭?可见有按居住地而得姓。

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才合适呢?(自由讨论,姓“屠”) 明确:这就是姓氏来源的又一种方法,按照职业取姓。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按照职业得姓的姓氏?(巫、卜、陶等)

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小结:

(一)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姒、姚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三) 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四) 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 (五) 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 (六)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七) 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八)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九) 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3